【龙尾末路】生物搬迁被质疑“表面” 救海星条件限藏滩2厘米深
管海马、海星、海牛再见了!录得逾400种海洋物种的大埔龙尾滩,搬沙填海改造为人工泳滩的工程开展一年,土木工程拓展署上月开始迁移海洋生物,分两阶段将7种具保育价值生物搬迁至汀角东,余下生物则移至工程附近水域,预料需时两个月。不过,有环保团体质疑当局搬迁手法太“表面”,例如在搬迁海星时,仅以捞刮器作2厘米“铲星”,藏于泥滩2厘米以下的海星或其他生物,有机会被挖土机压死。在场的土木工程拓展署职员指,有关的搬迁手法是按规定而做。
大埔龙尾滩将建造200米人工泳滩及护沙堤,土木工程拓展署承建商于11月下旬,将泥滩划分两个区域,并在各区域内分6至7个地带,逐步开始生物搬迁工作,主要为潮间带内具保育价值的三个鱼类品种,包括双斑舌𫚥虎鱼(Psammogobius biocellatus)、乳突𫚥虎鱼(Favonigobius reichei),和星点多纪鲀(Takifugu niphobles),及棘皮动物,如海星、海胆和海参,搬至汀角东。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工程师郑建文表示,曾于搬迁过程中在潮下带发现海马,他指海马虽非环境许可证提及的生物,但因具保育价值,亦搬至汀角东。他又指,于下生物如八爪鱼、虾虎鱼等,则搬至泥滩工程附近海域。
属《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保护的易危物种“管海马”,其安置状况亦备受关注。郑建文表示,前期探测期间曾两次发现管海马,由于目前生物搬迁工程于潮间带进行,而管海马多出没于潮下带,故完成搬迁后,会派蛙人作前期测量,搜集数量及资料,再以围网作捕捞,安置情况有待决定。
他又指,捕捞工作受潮水涨退时间限制,过去一周捕捞的具保育价值生物逾数十只,未包括管海马。待完成生物搬迁后,将展开泳滩主体工程。
搬迁工程首阶段预料需时一个月,受聘于政府的海洋生态专家纪力伟表示,各区域会先放置防鲨网作阻隔,由海洋生态鱼类专家佘书生及其工作人员合共5人,在潮退期间作捕捞,生物会放于带氧箱内,每隔1、2小时会运送一次生物至汀角东。完成地带内生物捕捞,挖土机将填平泥滩。
土木署:再深处就没有办法
现场所见,工作人员以目测寻找生物踪影,并以小型渔网捕捞,而藏于岸上的海星,佘书生表示会用“捞刮器”发掘,但泥滩深度2厘米以上,“再深处就没有办法,难以100%找得完。”
今日在场的“守护龙尾大联盟”发言人李少文指,龙尾滩有很多海洋生物,搬迁时当挖土机铲入泥滩及放入石屎趸,石屎趸会压死海洋生物,加上搬迁时间太短,只是在潮退时做1、2个钟,以及“用网捞下捞下就算数”,但其实部分生物会潜入沙,相信仍有不少生物留在滩上。
录得逾400种海洋物种的大埔龙尾滩,有众多只有指头般大小的海星满布在沙质的潮间带上,又有众多海牛聚集在龙尾滩繁殖,守护龙尾大联盟今年更首次记录到龙尾滩有节庆多彩海牛,并正在产卵,繁衍下一代。由于1998年临时区域市政局指,大埔区游泳设施不足,被建议发展为人工泳滩,政府于2012年拟耗资逾2亿元,在泥滩建造200米长人工沙滩及护沙提。多年来,“守护龙尾大联盟”成员何来提出司法覆核及申请法援上诉,均遭驳回。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根据环境许可证规定,承建商须在龙尾泳滩主体工程施工前,清理现有潮间带上的石块,并将具保育价值鱼类搬迁,包括三个具保育价值的鱼类品种(即双斑舌𫚥虎鱼、赖氏蜂巢𫚥虎鱼和星点多纪鲀)及棘皮动物包括海星、海参、海胆至汀角东,以及迁移具保育价值的管海马至汀角东。至于所指大蝼蛄虾、豹鳎及北方沙鳅则暂时未有发现。
至于为何只搬迁生长于沙泥以下2厘米的生物,署方解释,目标搬迁海洋生物多栖息于海床表面,所以采捕过程并不需要深挖海床。顾问公司亦制订了生物搬迁的工作守则,经渔护署审核,确保在搬迁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