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攻略.六】亲手烧砖复修鲁班庙 王鸿强:香港保育不如内地
2015年秋天,陈嘉文来到打鼓岭,报道将被清拆的客家排屋,她跟村民在大宅走了一圈,似乎未够资料写故事,便问村民:“有没有人可以讲解客家大宅的元素,或是一眼看穿这是客家大宅?”“有!”村民找来刚巧在附近的王鸿强。摄:龚嘉盛(此为旧建筑逃生指南系列之六)
王鸿强是古迹复修专家,先后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参与故宫、布达拉宫的复修工作,回港后在父亲的鎅木厂帮忙,回归后从事古迹复修工作。他在中西区先后复修了鲁班先师庙、中区警署建筑群一幢建筑物、港大水务署职员宿舍。
如何一眼看穿旧建筑?“看建筑物料和师傅做泥水的手工已推测得到,物料不会说谎,那年代的物料就只在那年代出现。”他解说,例如青砖建筑物的历史一定超过140年,因为英军在176年前登陆香港,最初只能就地取材,请香港的潮州人、客家人用香港买到的物料如青砖、西江杉为他们建屋,几十年后,东印度公司才运货来港,在船里载了一批红砖,货物到港,同时卸下红砖,用来兴建香港大学、英皇书院等建筑物;再后来,东印度公司又在东南亚运送英木、抄木、生樟三种木材来港做建筑物的金字顶。“英木俗称油仔,这种木有油出,有油出就会较硬和排水,白蚁也不会咬烂,东南亚主要用英木来建屋,我们小时候的鸡棚和鸡笼也是用英木做,鸡笼要日日洗,其他木会霉。”
他强调,物料不会说谎,每种建筑物料都如实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故事,惟有修旧如旧,用回旧建筑原本的物料与建造方法来复修,才能保存旧建筑的历史价值;相反,物料改变了,就算建筑物保存下来,我们也无从考证它的历史,也很难向学生或游客“实物实说”它的故事。
“所谓保育,就是要合乎工、质、种、形制、规格,即是按照旧建筑原本的工序、物料质地、物料种类、物件形态、造工规定来复修。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姜怀英跟我说的。”姜怀英是已退休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们在故宫与布达拉宫的修复工程认识。这句口诀——这个信念,王鸿强一直记在心里。
亲手烧砖瓦 复修鲁班庙
“保育是要修旧如旧,如果建筑物本来是用西江杉,你就不能换上松木;也不能以旧迁就新,地板本来是每块廿几尺长的木板,现在你换走它,改用断开三块的木板拼合,整个地板的接驳位多了那么多,古迹给人的感觉已不是原来那回事,这是改变,不是改善。”
他觉得香港的复修工程远不如内地水平,“这是国家级保育和外判保育的分别。”外判保育,就是事事求快、价低者得。“迟交一日,要罚几千元。”有时工程价格太低,承办商就会在物料里省钱,例如投标书只写明要用杉木,但没有写明要用古迹原来的西江杉,承办商可能就会选用较便宜的杉木,又例如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工人会用电钻钻开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但这样做会震伤砖墙。
当年他复修鲁班先师庙外墙的裂痕,是用上海砖铲在砖与砖之间的白色缝隙鎅一条线,再慢慢把线鎅成坑,在坑里慢慢凿走灰沙,然后把松掉的砖块勾出来,再换进一块颜色接近一样的新砖。如果砖头的颜色与旧砖有出入,他会再做些工序令砖头看起来旧一些。换砖后,他用灰沙填回缝隙。灰沙是古代物料。几天前,他经过旧大埔墟火车站,看见墙身的砖与砖之间有英泥修补的痕迹,他说,用英泥取代灰沙不是古迹保育。“因为当时的建造物料是灰沙,英泥在香港出现未够一百年,怎能用在百年以上的建筑物?何况英泥并不透气,不像灰沙可以排走砖墙的湿气,用英泥是把砖墙焗死。”
既然复修古迹,就要玩尽整个过程,学习前人的技巧和智慧,如果只用现代方式来复修,不是保育。
复修鲁班庙,他亲手烧成一砖一瓦,就连灰沙都亲自制作。“既然复修古迹,就要玩尽整个过程,学习前人的技巧和智慧,如果只用现代方式来复修,不是保育。其实任何事情都不难,很多古代物料我们都找得到,只是需要时间,需要较繁复的工序,保育就是难在有无心、有无预算。”
他用了五个月时间复修鲁班庙的砖墙裂痕和更换瓦顶,工程费用在聘师傅、买材料后,连搭雨棚的钱都不够,他也没有人工。“但鲁班帮我,我开工第三日就中马票赢了30几万。(问:有没有分钱给鲁班?)分了一半给老婆。(问:鲁班呢?)鲁班无份。”
他记得,小时候跟父亲来鲁班庙,庙旁是四层高的唐楼,1990年代,唐楼拆了,变成12层高的大厦。他不确定古庙的裂痕是否与工程有关,但在古庙旁边大兴土木,种种打桩工程有机会震伤古庙,加上曾挖开地面铺设煤气管道,施工期间,可能一场大雨就会令沙土流失,令墙身下陷,“古迹是伤不起的。”
从前,他以为保留古迹的方法只有落手落脚修复,从未参加任何民间保育运动,直至后来认识罗雅宁,罗雅宁再介绍徐圣杰给他认识,他跟随他们来到阁麟街民房砖墙遗址和永和号,再次施展一眼看穿旧建筑的绝技,细说眼前古迹是用什么砖、什么木,以及物料的来历。“他们真是有心,认真,肯去追寻,肯为古迹说话。”
“如果中环只剩下高楼大厦,中环的历史就会彻底消失。”
他们遂各出奇谋,一起保育旧建筑,一个肉眼可见、真实存在的旧城中环。
这篇是《旧建筑逃生指南报导系列》的最后一章,你可以重温他们的故事:
上文节录自第70期周报(2017年7月24日),原文题为《 中西区的保育示范 旧建筑逃生指南》,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