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攻略.一】修补卅间旧城历史 罗雅宁:市民要为社区发声

撰文: 赵晓彤
出版:更新:

香港旅游发展局于本年4月推出“旧城中环”项目,用740万港元打造五条漫步路线,邀请旅客来港细味中环的历史魅力。言犹在耳,市区重建局却在中环大力推动重建项目,不少极具历史价值的唐楼都被划在重建范围,包括约140年历史的威灵顿街120号唐楼,这幢“永和号”在4月仍是生死未卜,5月却获市建局全幢保育,6月获古咨会评为一级历史建筑。死里逃生,全靠中西区街坊极力争取,而这十多年来,不少本来会被政府清拆的中西区旧建筑,都因街坊的努力抗争而逐一保留下来,可见鸡蛋不一定在高墙前粉碎,个人努力或可影响决策者的决定,改变社区的命运。到底,他们用什么方法保留珍惜之物?
摄:龚嘉盛
(此为旧建筑逃生指南系列之一)

这里是政府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解决和决定它的用途,是不是一定要给发展商收购然后由5层变成50层呢?
罗雅宁

总算暂时阻挡了推土机,而过去多个月在区议会发言、到立法会申诉及呼吁公众向城规会表达意见等工作也算是有点成果,她舒一口气,又继续埋首在卅间的研究工作,希望找出更多有力证据,再在讲座、脸书、导赏团传开,希望更多人关心卅间的保育。愈多人发声,老街、旧区、旧建筑就愈易保留下来。

中西区的保育工作,她一做12年。12年前,政府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列入勾地表,建议改建为两座住宅大厦。因警察宿舍靠近荷李活道的石墙有几棵石墙树,当时的中西区区议会便发起了“手牵手,护古树”活动,要求政府保育古墙、古树。她与丈夫带着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参加,还很用心地制作了一块横额,上面画了几棵树,写着“Save the trees, no more high rise”,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保育行动,她与丈夫希望与小孩一起关心社区。那天,她认识了几个街坊,其中一个是何耀生(前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执行总监),几个街坊都觉得与其只护古墙、古树,为何不保留整幢建筑物以争取更多公共空间?“最初我们从规划角度出发,觉得中环的发展步伐太快,不停拆旧楼、起新楼,私人物业可能没有办法控制,但这里是政府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解决和决定它的用途,是不是一定要给发展商收购然后由5层变成50层呢?”

几个街坊遂组成中西区关注组,千方百计保留警察宿舍,例如向城规会提出规划申请,将它的地皮由住宅用途改为公共休憩空间及政府、机构、社区用途。只要城规会接纳申请,不论最后是否通过改划,都有一段公众咨询期,他们便有时间争取街坊支持,收集他们的支持意见。于是他们设街站、办展览等,不断向街坊讲解保育的意义。
 

最初,政府对这件事的反应非常冷淡,他们第一次申请也被城规会否决,可是他们不愿放弃,只好继续思考怎样做。不久便发生保卫天星、皇后码头运动。罗雅宁也来到示威区,一方面觉得这么珍贵的历史建筑怎能说拆便拆,另一方面也想参考别人如何保育抗争。她因此认识了朱凯廸、叶荫聪、利东街街坊May姐等保育人士,互相交流对保育的想法。“他们是用直接行动去要求政府停止清拆,又在那里举办关于民主规划的论坛,我觉得我们争取的东西很接近,其实我们都是想市民可以为社区发声,而不是眼白白地看着政府喜欢卖便卖、喜欢拆便拆、喜欢给发展商便给发展商,似乎我们真是要发声,要尝试改变一些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东西。那时的示威区其实也是一个交流区,虽然最后不能拯救天星、皇后,但我们可以回到自己的社区各自努力。”

回到中西区,关注组向城规会递交第二次申请。这次,他们请教专业规划师帮忙修订文件,同时,他们对警察宿舍的认识也深了很多。为了寻找更多保育的理由,罗雅宁从港大图书馆借来皇仁书院(前身是中央书院)的校史,因警察宿舍前身是中央书院,而孙中山曾在中央书院就读,她想,大概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校史很厚,她读完后,大概知道中央书院─香港第一间官立学校的创校过程,便抓着这些线索到政府档案处查找几百年前的文件,终于找到了政府建校选址的原因,也知道了书院的设计布局。刚巧她认识了考古学家William Meacham,便把中央书院的图则带给他看,看罢,他直觉中央书院的地基极有可能保留在警察宿舍的地底,便为关注组写信给政府要求发掘地下古迹。
 

保育不只是把建筑物保留下来

那天,罗雅宁看着地面被掘开,考古人员愈掘愈深,一层接一层的长条花岗石渐渐重现地面,她感到非常震撼与感动。“这是我每日经过的地方,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从不知道有这些东西。即使我后来知道了古迹的故事,但它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我是要到地基再次显现出来时,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与这些故事连接起来。我非常实在地看见历史故事的实物。”

2008年,政府宣布保留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并活化为PMQ元创方,于2014年启用。罗雅宁仍非常关心活化后的历史建筑,例如这里是否变成购物中心?可有提供充裕的公共空间?能否彰显这里的历史价值?每当发现元创方的座椅不足,或底层放置中央书院地基遗迹的天花板渗水,或是这里太商业化,她便向发展局反映。保育一幢旧建筑,不是把建筑物保留下来便算完成工作,关注组一直监察、照顾这些得来不易的公共空间。元创方确是太商业化了,但她仍喜欢里面的公共空间,下雨天在室内桌椅坐上一个下午,静静阅读,或与朋友聊天,从不会有保安员驱赶。“当年我与小孩一起护树,经过这么多年,小孩长大成人了,他们当年未必知道妈妈在做什么,或什么是保育,但到了今天,他们可以享用这里的空间,也可到地下看看古迹,了解这里的历史,我觉得很开心。”
 

当你累积了丰富知识,对这个地方了解很深,你自然明白这幢建筑物的价值所在。
罗雅宁

下集且看:【旧建筑逃生指南.二】庞婉仪 旧区如旧衣,不能乱裁

或其他人的故事:

上文节录自第70期周报(2017年7月24日),原文题为《 中西区的保育示范 旧建筑逃生指南》,现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