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三】告别口耳相传 首批港产遗传科医生 最快年底诞生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病人在资源、诊断和治疗层面都像“孤儿仔”被忽视;就连治疗罕见病的医生也像“孤儿仔”般,由于人数太少而未能独立成科。罕见病系列报道第3集介绍香港大学罕见病专家钟侃言,过去两年密锣紧鼓筹备成立“遗传学及基因组学”(儿科)专科。香港儿科学院本月(6月)中旬已邀请了加拿大的遗传科专家,到港评核研究基地、师资是否符合成立专科的国际水平,料专家将于3个月内向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提交报告。最快今年底起,可能有第一批“港产”遗传科医生诞生,将遗传科知识有系统地传承下去。

由于罕见疾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香港的罕病患者主要靠儿科医生治理。(视觉中国图片)

绝大多数罕见疾病由不正常的遗传基因引起,外国主要由遗传科专科医生治理罕病患者,但在香港不会找到“遗传科”医生,因为这专科根本未成立。而由于罕见疾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香港的罕病患者主要靠儿科医生治理,但事实上他们未必有具备遗传科知识。

在香港不会找到“遗传科”医生,因为尚未制订有系统的培训。钟侃言过去两年积极筹备设立相关专科培训。(余俊亮摄)
罕见病是什么? 罕见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或遗传基因缺陷导致,部分能致伤残、呼吸困难、骨骼发育不全,甚至致命。世界卫生组织粗略推算,全球有4亿人口正受6,000至8,000种不同的罕见疾病影响。不同国家及地区,对罕见病的定义不同,香港则连定义亦欠奉,以下是较为人所知的罕见病症:

多发性硬化症结节性硬化症小脑萎缩症基因OTC缺失症强直性脊椎炎黏多糖症​

香港未有系统性的遗传专科训练,在遗传科部门工作的医生,只能靠口耳相传知识、靠自身经验为病人治疗。(视觉中国图片)

香港遗传科靠口耳相传 或令人担心是否与外国接轨

医生想有系统地进修遗传科,就要像钟侃言般停职3年到外国进修,但并非每位医生都能负担。其他在遗传科部门工作的医生,只能靠口耳相传知识、靠自身经验为病人治疗。本港罕见病专家之一、香港大学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钟侃言明了,“外边的人可能会担心每位医生、教授的水平都不一,是否能跟国外水平看齐等。”

钟侃言两年前起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辖下的儿科学院商讨,希望在儿科下成立分专科“遗传学及基因组学”(儿科)(下称遗传科),并开始埋首设计课程,希望日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卫生署医学遗传科能成为培训基地。

钟侃言透露,外国的专家于6月中来港,评核玛丽医院和卫生署是否合资格成为遗传科训练基地。(余俊亮摄)

外国专家本月中到港评核

儿科学院邀请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遗传科教授Judith-Hall,6月中来港一星期,评核医院管理局港岛西联网(包括玛丽医院、赞育医院和大口环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港大儿科学系,以及卫生署的医学遗传科,是否合资格成为遗传科训练基地。专家评估了上述临床机构所接触的病人涵盖面是否够广,又掌握其门诊、住院和研究设施,并为申请加入首批遗传科专科的医生面试。

钟侃言预料,专家会于3个月内向儿科学院提交评核报告,学院会因应结果审核遗传科,再交由医专拍板决定。如顺利通过审核,再到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新分科成立,日后有兴趣加入遗传科的医生,可先考取儿科专科,再到港岛西联网医院或卫生署接受3年遗传科训练,包括在临床和实验室接受培训和实习,囊括儿科基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或代谢遗传学、代谢医学、产前遗传学等知识。

钟侃言预计,倘所有审核程序顺利,有望最快今年底起,第一批遗传科医生可以在医委会注册,分专科将由5名“元老”(Grandfather)带领,钟侃言是其中之一。他又预计,这个分专科的训练每年可以吸引1至2名医生加入,正式开启遗传病症知识传承之路。

罕见疾病又统称为孤儿病,因患病人数少之有少,像孤儿一般容易被社会遗忘,无论在诊断、药物上都缺乏支援。本港尚未为罕见疾病下定义,又没有完整的支援政策。《香港01》一连4集的罕见病报道,剖析罕见疾病科研面对资源匮乏的惨况,并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