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本地智库跟当地人实地了解:新建组屋跟私楼相差不大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令近九成人拥有自置居所,民间智库MWYO青年办公室一众职员于7月中到新加坡交流期间,参加了一个组屋导赏团,由当地导赏团领队逐一介绍。
组屋以低于市价出售,2022年每平方呎平均售价约507元新加坡币(约2,789港元),加上买家可以用公积金供楼,青年的买楼压力大大减低。但当地房屋政策以家庭为先,单身人士要等到最少35岁才可以申请组屋,所以有评论就认为,组屋政策不利单身人士。领队说,新加坡第三代组屋区卖点是这些新建组屋,无论在外观设计以至配套上,都跟私楼相差不大。
每当谈到新加坡的房屋政策,不少香港人也会发出艳羡的目光。数据显示,当地近九成人拥有自置居所,买楼置业并不是梦。“组屋”是新加坡的资助出售房屋,由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兴建,故又简称为HDB。
听说每个组屋单位内都有一个“防空洞”,在屋苑广场内竟可办婚礼和葬礼?还有楼高50层附设天台花园,新加坡组屋界的“天花板”又是甚么模样?为了更好了解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窥探一下不同年代组屋的发展,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一众同事于七月中到新加坡交流期间,参加了一个组屋导赏团,希望细听这个“新加坡房屋故事”。
撰文: MWYO 青年办公室传讯经理 黄清儿
新加坡九成人拥自置物业 中产也住在组屋
PS是导赏团的领队,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曾经在欧美地区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近年选择回流新加坡。她回忆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曾留意到一个奇怪的景象:“世界各地对于资助房屋的看法相对负面,认为都是让基层居住的出租房屋,但新加坡对资助房屋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新加坡,有八成公民都是住在政府资助的出售房屋,甚至中产人士也在组屋居住,所以我想将新加坡这独特一面呈现出来。”
PS先由最早期的组屋开始带领我们回顾当地房屋历史。她表示新加坡最旧式的组屋建于1960年代,楼高约十层,大多都是两房设计,面积大约六百余呎,部分更设有阳台,现时市价约40至50万新加坡币(约230至290万港元)。这些第一代组屋区也有浓厚的“香港风”,跟香港的旧式公屋设计相似,楼下有杂货店、士多一应俱全,照顾居民生活所需。
屋苑内的红白广场
第二代的新加坡组屋则建于1990年代,大厦设计较为新颖,楼高大约20层,每层亦只设五伙,私隐度较高。
PS之后带我们来到区内一个有盖广场:“你们猜这个广场有甚么用途?”广场空间宽阔,居民平日应该会在这里办康体活动。PS从手机里找出一些照片便接着说:“其实居民有时候会在这里举行婚礼或葬礼,当然不同种族也有不同习惯。华人一般只会在楼下广场办丧事,而喜事则会在酒楼酒店举行;相反,马来人就习惯在楼下办婚礼,不会办丧事。”原来红白二事,就在咫尺之间。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华裔大约占了七成半、其余为马来裔、印度裔等,每个区域的组屋配置,亦会接照全国种族人口比例分配,务求达致种族共融。
PS还带了我们参观她的家,两房一厅空间感十足,屋内还有一间特别的房间,面积大约30呎,仅是大门就足有一呎多厚,我们都猜想这是杂物房?PS解释道:“这里其实是一个防空室(Household Shelter)。新加坡在1997年通过民防庇护所法令(Civil Defense Shelter Act),规定从1998年5月起,所有新建的住宅楼宇,不论组屋或私楼,都必须建造防空室。”作为团友的我们都啧啧称奇。
青年求婚誓言:要不要跟我去看HDB?
组屋以低于市价出售,据新加坡研究机构ValueChampion统计,2022年当地资助出售房屋每平方呎平均售价约507元新加坡币(约2,789港元)。加上买家可以用公积金供楼,青年的买楼压力大大减低。而组屋申请主要以家庭为单位,PS笑说当地青年求婚一般不会问:“妳愿不愿意嫁给我?”,而是问:“妳要不要跟我去看看HDB?”但当地房屋政策以家庭为先,单身人士要等到最少35岁才可以申请组屋,所以有评论就认为,组屋政策不利单身人士。
接着,PS 还跟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在大路的两旁建有两栋住宅大厦,PS打趣问道:“你们猜哪一栋是私楼哪一栋是组屋?”光看外表两栋大看起来差不多,都是大约50 层高的摩天大厦,从外观的设计根本很难分辨。PS接着说:“你们看到左边的这个屋苑门口有保安,里面还有一个露天泳池,所以是私人楼宇,而另一边就是组屋,它们在外观上看起来都差不多。这里就是新加坡第三代组屋区,卖点是这些新建组屋,无论在外观设计以至配套上,都跟私楼相差不大。”
设有天台花园的组屋界“天花板”
我们最后一站来到一个叫Pinnacle的地方,是新加坡第三代组屋区,在2009年落成,有七栋51层高的大厦,一共提供超过 1,800伙。在顶层50楼还有一个天台花园,堪称组屋界的“天花板”。近年,这里也成为了一个打卡热点,游客可以买票上天台花园游览,一睹新加坡货柜码头及商业区的景致。
参观了不同年代落成的组屋,MWYO的同事都有不同的想法,研究员陈宇谦认为,“很有趣的,随着时代改变,组屋的设计和间隔上,都有不少改善。相反在香港,政府经常只着眼于当前的需要,例如现在有不少新建公屋,只有二百多三百呎,供应量可能会增加。但如果一对夫妇要准备生儿育女,空间是明显不足,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值得向新加坡学习,应该多着眼于未来,而不只是应付当前的需要。”
另外,社区及外展高级主任邓若山指,“一个社区内拥有不同种族、年龄层的人,他们有很多不同的需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可以看到社区建设都有即时回应他们的需要。另外,居民去买菜、上学,都只需要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可见社区网络十分完备。”
PS就补充指,近年受疫情打击、全球通胀升温,组屋的建屋速度减慢,“等上楼”的人越来越多,如何回应民众的需求,也是政府正要面对的一大难题。PS也知道有不少香港人对新加坡的组屋政策趋之若鹜,但她认为新加坡与香港均面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情,难以完全将新加坡发展模式复制到香港,唯望两地政府均可以多听民意及好好规划,令居民都可以安居乐业、共建和谐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