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公共空间】“隐世”休憩地约2.5个维园 位置估你唔到?
香港城市发展密度高,要在一片石屎森林中找方寸喘气空间殊不容易。不过,据政府统计,本港其实有近50公顷的公共休憩空间,隐藏于不同的私人发展项目中,但由于位置偏远、指示不足等问题,早已被大众遗忘。每天经过这些街道的你,又有没有注意到这些“隐世”公共空间?(系列之一)
根据现时的规划标准,现时港人平均休憩用地的标准仅得2平方米,比一个标准私家车泊位还要细。不过,原来全港有49.4公顷的休憩用地,隐藏于不同的私人发展项目中,加起来等同2.5个维园大。早几年,部份相关的公共空间曾引起未有对外开放的争议,虽然政府后来公布详细清单并附有详细的使用条款,但有多个相关的休憩用地早已被公众遗忘、使用率极低,到底这些本应全民共享的喘息地,究竟隐藏在何方?《香港01》为大家巡查过。
(一)教会都有公共休憩空间? 团体:“似屋苑多过畀人用”
九龙塘一带豪宅林立,行人一般难以发现该区有个6,383平方呎的休憩空间,竟隐藏于一个教会之内。由九龙塘港铁站步行约10分钟至歌和老街,便抵达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中国香港圣殿(下称教会)。
根据资料,楼高8层的教会于1996年落成,远看只见琥珀色的围墙将建筑物重重围起,外貌与旁边的私人屋苑无异。但当记者走近时就会发现门口,有一个比手掌大些少的小型指示牌,写上“此花园全日开放”。走进这个“园景花园”,会见到种植了不少花草,两旁设有石椅,通过花园便可穿过大门进入教会,环境颇为清幽恬静。惟记者逗留近大半小时,终不见有市民走进休息散步。
拓展公共空间副秘书长叶紫盈认为,教会虽设有3个门口,但门口亦有铁闸,感觉像屋苑大堂多于予人享用的休憩空间,“一个普通市民见到咁‘守卫森严’,我都会有犹豫到底入唔入到去。”
(二)休憩空间“隐身”于变电站内
位于乐富的“格仔山”,日常是不少摄影发烧友踏足的地方,但或许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前往小山的路途上,原来有一个接近6,500平方呎、位处于变电站内的休憩空间。
据地政总署的资料,位于富安街的中华电力变电站约有6,522平方呎属于休憩空间。记者从乐富地铁站出发约15分钟左右,行经一条大斜路后就看见配水库大门,旁边即是中电提供的休憩公园,入口位置显示公园设太极公园、观景台及长者健体设施如单杆等。不过,现场所见公园人迹罕至,景观亦未见开扬,设置的4排坐椅均“面壁思过”,对正一幅墙。
(三)0.89公顷休憩空间 仅得几张石櫈
沙田区内最广为人知的休憩空间,必定是沿城门河畔而建的沙田中央公园。不过,毗邻沙田马场的私人屋苑骏景园内,其实有一个近1公顷的休憩空间,原来可供公众使用。距离火炭站约10分钟路程的骏景园内,有一个天台公园,该地约0.89公顷,位于骏景商场的天台,大闸列明开放时间由上午6时至晚上11时。不过,公园内仅得树木和一片小草地,以及数张石椅,设施颇为简陋,记者在现场视察当日,仅得1名市民正在做运动,使用率颇低。
系列之二:【被遗忘公共空间】太古广场休憩地变餐厅外卖专享 团体批滥用
团体:休憩空间如凑数
叶紫盈认为,变电站的休憩空间属典型的口袋公园(Pocket Park),惟指示不清晰、位置较偏僻。相较两者,她认为骏景园的天台公园较理想,因为可达性高、面积庞大,属区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公共空间,“你可以想像好多可能性发生,最好可以增加休憩设施同活动,吸引多啲人去。”
思汇政策研究所于今年2月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本港部分地区的休憩用地严重不足,如旺角仅得0.6平方米。当时负责报告的前项目经理黎文燕表示,发展商提供的公共空间并非以吸引人流作主要考虑,建造概念犹如“填表一样”,只为增加休憩用地。
她认为部分物业如住宅、变电站等不适宜作公共空间,“住宅物业提供公众休憩空间,管理费系居民畀,自然管理就比较差。”叶紫盈就认为,香港的环境极为密集,但其实仍有不少公共空间,建议设计上应更开放,以吸引大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