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冇地方hea?研究指旺角居民只有0.6平方米休憩空间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约朋友到旺角消闲娱乐,最怕有人迟到,最怕一味等。也许你再也不想在朗豪坊的电梯上上落落,或最低消费4、50元在连锁咖啡店等待果陀。油尖旺是香港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有几多公共空间给人歇脚、等人?
思汇政策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不公空间:探讨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按规划署资料统计全港公共休憩空间,发现旺角是十八区中最欠缺公共空间的地区。每名旺角居民只拥有0.6平方米,远低于政府15年前订立的人均2平方米标准。油麻地居民亦只得人均1.5平方米空间。而尖沙咀则因为拥有九龙公园,故人均5.9平方米。

油尖旺一带多是旧楼群,社区格局上没有公共屋邨,私楼占绝大多数。思汇的研究指出,在这里居住的基层往往未能享受足够的休憩空间。(思汇政策研究所提供)

报告同时指出,政府多年没有更新标准,远低于东京(5.8平方米)、首尔(6平方米)、新加坡(8平方米)等城市之余,2平方米公共空间仅与一格厕所大小相约。研究员黎文燕按政府分区大纲图统计,推算有184万人住在少于2.5平方米公共空间的社区。

旧区发展模式不利居民hea

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休憩用地分为两种:接近民居400米内的邻舍休憩用地,以及至少一公顷、提供动静康乐活动的区域休憩用地。公共房屋及大型私人屋苑开发皆要提供人均1平方米的邻舍休憩用地,但旧区如旺角、油麻地,以单幢式私人楼宇为主,公屋较少。而新式私人楼宇发展项目,往往将休憩用地建在平台,变相住户以外公众无法享用。

黎文燕成长于太子,对旧区休憩用地状态颇有体会。“公屋外的社区,通常以旧式唐楼为主,吸引到老人家或低收入家庭。但绿化环境较好,休憩用地充足的地段,楼价往往高企,所以旧区居民遭受社会经济剥削。”

然而目前旺角人流密集,旧楼林立,骤眼看似乎没有地方扩充休憩空间。她承认旧区居住环境挤逼,但可以从现存的休憩空间入手,使旺角变得更宜居。“康文署管理的休憩处,被石屎矮墙包围,出入口单一,空间十分局促,似是不欢迎居民使用。我建议移走矮墙,空间更开扬,多种植物减低石屎包围的观感。另外,休憩处内的桌子与板凳,不应固定,方便居民带来自家物件,共同构建休憩空间。”

黎文燕进一步指出,旧区休憩处的问题在于康文署以减轻管理成本思维出发,没有考虑如何便利居民使用。

旺角的休憩处往往以矮墙围起,行人若要进入,得多走几步到出入口。黎文燕便认为,这些是出于政府方便管理的思维的措施,未见便利居民。(思汇政策究所提供)

闹市中的休憩处:狭窄、被马路包围

街坊吴小姐推着靠轮椅上的母亲,每月定时到油麻地的诊所覆诊,天后庙榕树头的休憩花园是她们轮候期间的歇脚处。吴小姐认为,这里被马路包围,车流频密,“虽然有休憩处很好,但现在油麻地四处都是高楼,空间仍觉狭窄,也觉得这里不够大。以前油麻地警署后方的码头未填平时,天后庙一带空旷得多。”

同样到诊所覆诊的李先生,本身住在红磡,但轮候需时,故不时来到梁显利社区中心旁边的休憩处。他指休憩处只有一个出入口,而且有一半场地是篮球场,不能随心散步。“而且对老人家来说,休憩处如没有洗手间,我们得花时间找,随时失禁。但是并不是所有休憩处都设有洗手间。”李先生补充。

油麻地榕树头不但是当区街坊的休憩处,天后庙也吸引不少游客到此一游。(陈铭智摄)
虽然政府规定公私营房屋须按标准提供休憩用地,但黎文燕发现,不少私人发展项目将休憩空间建于会所内,变相住户以外的公众无法进入。(思汇政策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