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投资失利再烂赌输千万及两间屋 沦为露宿者 揭避寒中心乱局

撰文: 邓康翘
出版:更新:

政府官方纪录全港有逾1,500名露宿者,每人都有沦落故事。年近八旬的油尖旺区“无家者”稳叔,14年前原是有楼在手的千万富豪,可是2008年亚洲金融风暴,令他输掉近800万元投资,负债的他以为可在赌台上赚回,结果在赌船上再输600万元,两间共值200多万的房子抵押还债,最终妻离子散,年老要流落街头。

近年来稳叔也有积极一面,就是当义工,以无家长身份帮助其他无家者。踏入冬天不时突然转冷,稳叔宁愿找地方避寒风澟雨都不入避寒中心,因他所见过,避寒中心品流复杂,担心被人偷东西,也曾见过有人在内吸毒,“以后无论几冻,我都唔会再去避寒中心。”

社区组织协会于上周二(20日)晚上,联同15名义工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园派发睡袋、糖水,为一班无家者冬日送暖,八旬的露宿者稳叔便是其中一名义工,以无家者身份,助无家者。

退休金投资撞上金融风暴血本无归 沉沦赌船输清光

年近八旬的稳叔成为露宿者,是十多年前。他在2004年刚从中港运输公司的管理层职位退休,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他大手买入不同保险、基金组合。殊不知,2008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令他血本无归,损失近100多万美元(约780万元港元)外,还因此而负债。

深受打击的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日夜在澳门对出公海的赌船上赌钱,再输掉近600万港元,最后连好不容易买下的两间价值共200多万港元的房子,也要用来抵押还债。

𠮶阵睇唔开,边个劝都冇用,赌钱赌到六亲不认。
露宿者稳叔

妻离子散断联络 露宿街头被斥“社会寄生虫”

因嗜赌成瘾,稳叔的太太带著三个子女离开了他,至今没有与他联络,而他最终亦因“输清光”而要流落街头。

稳叔坦言一开始露宿生活,曾受到歧视,指他是“社会寄生虫”。不过他说多年来已习惯露宿街头,后来更爱上这种居无定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平日大多在油尖旺等地游走,如太平道和文化中心一带。

问到近日天气寒冷,如何寻觅地点,他说:“一定要揾啲避到风同水嘅地方。”如建筑物或楼梯转角位,平时亦会在球场、体育馆等室内埸所暂住。

稳叔坦言一开始露宿生活曾受到歧视,不过多年来已习惯,后来更爱上这种居无定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卢翊铭摄)

指避寒中心品流复杂、有人吸毒 誓言几冻都不再入

问到有否因天气寒冷而入住过避寒中心,稳叔表示“绝对不会去避寒中心”,因他曾试过入住的经历太差。他认为避寒中心环境品流复杂,担心留宿会被人偷东西,令他连仅有的家当也失去;加上他发现有人在避寒中心吸毒,便下定决定不会再入避寒中心。

以后无论几冻,我都唔会再去避寒中心。
露宿者稳叔

稳叔说,在中心留宿时睡眠质素不好,提供的物资亦相当贫乏,“只有一张薄床垫和毛毯,连枕头都冇。”稳叔又补充,虽然入住避寒中心尚算叫有瓦遮头,诚然比街上环境好。“但是在街上流浪,反而生活得更自由舒畅,活动空间亦较大。”

疫情下雪上加霜 避感染宁少朋友

疫情下一班无家者本已无处容身,要在生活中兼顾抗疫更是难上加难。稳叔年事已高,他担心万一不幸确诊,会造成很大麻烦。故自疫情以来,他连睡觉也戴着口罩,亦经常洗手,远离人群,只敢躺在人流少的地方,值得庆幸的是,他至今仍未有感染。

稳叔表示,他亦因此而少了朋友,较少与人交流,只有收音机陪伴在身旁,亦是他与外界接触的唯一“中间人”。

问到今年的圣诞愿望,稳叔表示“希望身体健康,平安过日子。”(卢翊铭摄)

批评“政府靠唔住” 曾质问罗致光为何欠无家者政策

稳叔长达14年的流浪生涯期间,从没有领取过综缓等基本生活津贴,“政府靠唔住!”他忆述,在2017年,当时前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新官上任,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园探望无家者。当时稳叔拿着当年度的一份施政报告询问罗致光“施政报告入面点解冇提到任何有关无家者嘅政策?”他记得罗致光当时回应“系呀”,便没了下文。他感到气愤之余,明白政府始终是靠不住的。

每天轮候免费饭盒 拿不到便挨肚饿

他为了不再赌钱,尽量不想有余钱在身,生活亦只求温饱,更笑言 “无钱一身轻”。问到平时要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稳叔表示每天都会去轮候派发免费饭盒,但亦有试过因饭盒是限量供应,而要挨肚饿。

此外,为了把时间塞满,不给自己有胡思乱想的空间,他亦加入社区组织协会的义工团体,不时会到深水埗探访街友,派发物资。谈到今年的圣诞愿望,他说:“希望身体健康,平安过日子。”

早前获派公屋上楼的原无家者司徒先生,因自身曾有过露宿街头的经历,继续帮其他无家者。(卢翊铭摄)

成为一个“有家”的人 仍关心无家者生活

今年59岁的司徒先生,原本从事烧焊工作,自三年前患上吉巴氏综合症,双手麻痹无力,顿失去经济能力。他失业后一直流浪街头,仅靠3,000多元的伤残综援津贴过活。幸运的是,他在今年成功“上楼”,入住深水埗的公屋单位,脱离无家者的行列。

司徒先生表示,今年冬天和以往很不一样,形容是多年来第一次过上舒服的冬天,“唔使再瞓喺街头,承受风吹雨打。”他又指今年圣诞节会留在家中庆祝,庆祝成为一个有家的人。

虽然成功脱离无家者的行列,但司徒先生因自身曾有过露宿街头的经历,没有因“上楼”而减少对无家者的关心。多年来积极参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义工活动,他表示因自己曾流浪过,了解大多数的无家者在冬天的避寒衣物都并不足够,希望活动能为无家者多添些御寒衣物,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饱足的冬天。

临时避寒等寒冷警告生效才开放 吴卫东:无家者怎知道?

社协干事吴卫东指出,避寒中心需待天文台发出寒冷天气警告才会开放,大部份无家者都难以获取相关资讯,未必能及时知道中心开放时间。

他指部份冬日最低气温仅高于规定少许,天气仍相当寒冷,但避寒中心却仍不予开放,吴卫东批评在执行上过于死板;再加上避寒中心的设备简陋,一大早又有清场要求,也令无家者却步。

避寒中心没有洗澡设施,也没有储物柜,不少无家者担心个人物品丢失也不愿入住,而且第二天早上要清场,七丶八点就会赶他们走。
社协总干事吴卫东

政府审计署今年发表报告,指登记露宿者人数由2013年3月底的595人,升至2022年3月底的1,564人,增加1.6倍;其中169名露宿者曾于系统重新登记至少一次,即再次露宿,占总数11%

吴卫东指出,审计署的资料只计算三个服务无家者的机构名单,认为实际人数不止1,564人,例如社协的服务对象并未列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