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之死】惯性收入拖累 TVB“阴干”之路
继一年前亚视停播后,本港老牌收费电视台有线电视或步前者后尘,交还手上掌管超过23年的收费电视牌照。业界龙头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511,TVB)亦同样不好过,上周三(3月29日)宣布去年少赚逾六成,直言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经营环境”。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及流动装置普及,传统电视业正处于“挨打”局面。而拥抱互联网的新兴媒体,诸如Netflix、爱奇艺等却大放异彩。在这出改朝换代的好戏中,我们实在不得不问︰香港影视产业为何走上这条“阴干路”?网络电视又是否重振声威的万灵丹?一切一切,还得从TVB开始说起。
上周三(29日),本港电视“一哥”TVB公布了一份令人失望的业绩。截至2016年12月底止,全年收入同比减少5.5%至42.1亿元,利润只有5亿元,较2015年13.31亿元大挫62.4%,罕有地赚少过10亿元。集团更形容“现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经营环境。我们的传统业务地面电视广播业务因广告市场呆滞、媒体内容全球化及观众收看习惯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
广告收入跟收视脱节
集团的说法仿佛如临大敌,但其实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TVB步入“阴干”困局,可从“惯性”收入说起。目前TVB主要经由大气及数码电波广播五条电视频道,包括翡翠台、J5、明珠台、J2及互动新闻台,其中,以翡翠台及明珠台为旗舰频道。长久以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免费电视频道及收费电视频道的广告收益,占总收入起码六成以上。理论上,节目质素愈好,观众数目便愈多,自然吸引到更多的广告费。但翻查TVB过去十年(2007年至2016年)的业绩表现,不难发现制作成本、收视及广告收入之间,并不存在太强的关联性。这十年间,TVB每年花于节目、影片版权、电影及盘存成本介乎11.6亿元至15.4亿元(不计2014年播放巴西世界杯及2016年里约奥运),高低相差只有3.8亿元,期内翡翠台平日黄金时段收视点由2010年的25点慢慢回落至近年22点水平。但另一边厢,净广告收入却十分波动,介乎26.2亿元至40亿元,高低相差达到16亿元。以TVB最赚钱的两年(2012及2013)为例,净广告收入分别为37.3亿元及39.1亿元,但制作成本(分别为13.7亿元及14.9亿元)及翡翠台平日黄金时段收视点(分别为25点及23点)与其他年份差异却不是很大。
而且,TVB除坐拥惯性收视外,还有惯性广告支持。在“一台独大”的情况下,TVB在香港长久以来欠缺具威胁性的竞争对手,令他们在电视广告市场拥有近乎垄断地位,而广告收入实取决于经济大气候多于节目质素。由于本港经济已高度发展,许多大品牌早已在市场企稳阵脚,广告开支可说步入樽颈位置。根据admanGo统计,2007年本港的广告开支超过576亿元,但到了2014年及2015年,广告开支已降至449亿元及460亿元。去年本港经济增长疲弱,多个行业缩减广告经费,有关开支进一步缩减至398亿元,同比大减13%,创1999年有纪录以来最大跌幅。在此背景下,挟“惯性收视”及“惯性广告”的优势,TVB管理层首要工作不是思考如何做好内容,而是设法“严控”节目的制作成本,维持利润率,这条公式在过去许多年一直行之有效。
TVB在海外叫座力大不如前
不过,一旦TVB的广告收入急挫,如去年下跌13%,便会即时冲击TVB盈利。事实上,不少人都指出TVB“满足于”香港广播业务提供的稳定收益,无形中令自己困於单一市场(香港),依赖单一收入来源(广告),“阴干”之说由此而起。只要稍稍走出由免费电视牌照筑起的“安全区”,TVB便显得进退失据,这可从海外业务及互联网两个阵地看到。本来TVB在海外华语市场,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香港制造”之口碑将“港剧”响遍东南亚、欧美的华人圈子,令TVB“走出去”的策略更事半功倍。早年的TVB海外策略更颇为进取,TVB旗下的TVB 8和星河频道是首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在中国大陆境内落地收看的境外频道,如此早着先机自然令TVB占据不少优势,是香港向内地输出文化影响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渠道。另外,邵逸夫与台湾传媒大亨邱复生于1993年,在台湾创立的频道TVBS,过往也曾一度占领台湾有线电视的领导地位。这些早年种下的果实,帮助TVB迎来辉煌的年代,海外业务更一度成为收入一大支柱。
可是,近十年邻近地区的影视节目质素急起直追,甚至将香港抛在后头,令标榜“香港制造”的TVB在香港以外的地区愈来愈不吃香。反过来,内地的剧集质素已渐渐将“港剧”抛在后头,不论在内地及海外的吸引力均已大大提高。2015年TVB最高收视剧集当中,排第二名的就是从内地购入的《武则天》,综合收视点27.2,只略低于全年最高收视的自家剧集《鬼同你OT》。
在TVB的营业额分布当中,最主要是香港免费电视广播的收入,这方面占TVB总收入的占比,由2007年的55%(23.6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63%(26.61亿元);频道业务收入占比由22%(9.47亿元)减至只有2%(8,442万元);海外收费电视业务的收入占比由6%(2.8亿元)减至4%(1.68亿元),当中萎缩得最为明显的市场莫过于台湾。2007年,TVB在台湾经提供有线电视频道服务(TVBS、TVBS新闻台及TVBS欢乐台)与电视节目发行及分销所带来的收入达到6.5亿元,占总收入的15%,仅次于香港的62%。可是,随着TVB在台湾的叫座力和广告收入下降,TVB最后只能在2016年7月起进一步出售在台资产,显示全面退出台湾市场。
错失网络电视失机
早于2004年,TVB便花了不少精力搞收费电视,开拓收费的经营模式。不过,开多一个收费电视台,一来不会令电视广告市场这块饼突然之间膨胀很多,二来收费模式要赚钱,必须吸引到一大群的订户,如何用节目质素及观赏体验作卖点方是关键。更甚者,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收费电视这个平台显得更“落伍”,因为用户逐渐习惯上网“煲剧睇片”,可以同时追看不同国家的影视节目,口味变得“奄尖”得多,也远比以往更追求自由度,坐定定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的模式渐被观众厌弃,纷纷改投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OTT(Over-The-Top,网络电视)的行列。结果经过12年艰辛尝试,收费电视终告失败,TVB去年止蚀宣布离场,将经营收费电视的联营公司无线网络电视之权益减值6.95亿元;到今年初更指收费电视业务于商业上并不可行,会将原定2025年合约到期的收费电视牌照交还予通讯局,一旦获批服务将会终止。
不过,TVB要终止的不仅是收费电视牌照,更要认清在互联网年代,OTT技术打破了传统电视台的技术及牌照门槛,电视牌照这道“护城河”的作用已日渐收窄。近年其他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内地的爱奇艺早已经营得风生水起。2015年,OTT服务供应商LeEco及网上服务营运商Netflix分别落户香港,为观众提供更多节目选择,催使TVB积极发展OTT平台,于去年4月推出全新名为“myTV SUPER”的OTT服务,加入打破观看电视一向是以收看直播频道为主的模式。至今将近一年,myTV SUPER累积了逾300万名用户,而去年TVB香港数码新媒体业务收入2.24亿元,占总收入5%。TVB称OTT服务供应商可以做到收费电视的相关功能,又毋须如收费电视受“严苛”的广播条例规管,将会在终止收费电视后,改为力推名为“myTV SUPER”的OTT。或许这不失为好的尝试,但搭建平台只是第一步,破旧立新才是关键。无人知道OTT是否传统电视台的出口,互联网广告收入能否追上免费电视台,但如果TVB不在还有“银弹”时行动,还待何时?
可以说,这十年时间,是TVB,也是香港电视传播业走下坡的十年。这既是因为香港曾经辉煌的影视产业的文化“老本”已经用尽,在海外市场亦远没有上一个十年吃香,不能再如1997前后般,就同一题材花几十天、粗制滥造一部新电影出来,然后在香港以外都会有人看。与此同时,掌管香港影视产业的管理层思想守旧,低估了互联网的影响力,走错了旧媒体的路,妄想可以逆潮流发展旧式的收费电视,白白错过了OTT带来的新一波机会。香港电视传播业现在就像一个被困山洞中的人,走错了不少路,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渐渐失去了找出口的勇气,只能透过减少动作,节省体力和食物,希望过得一天得一天。这种思维正好见于TVB近年制作“不求精,只求省”的趋势。虽然用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苟活多一回,但最后都必会被边缘化,香港电视传播业会被渐渐“阴干”,然后在寂静中走向灭亡。
有关专访同时刊载于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报第54期,敬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