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盘点】梁振英剩年半任期 四成政纲落实
“CAN HONG KONG TRUST THIS MAN?”梁振英候任特首时,美国《时代》周刊以封面标题提出质疑。3年半后的当下,更多港人心中已有答案。梁振英角逐特首时提出约155个竞选承诺,经全面盘点后,发现只得四成兑现。《香港01》制作了一个“梁振英施政三年半大盘点”大大型互动图表,供读者清晰掌握梁振英过去3年半的施政得失。
让时间回拨至2011年年尾,特首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梁振英与竞选团队不停落区,接近群众,希望借此与商界豪门出身的对手唐英年走不同路线。当时他强调自己走遍全港18区邀请各界“齐心写政纲”,又形容整份竞选政纲由各界专家、学者及竞选团队共同撰写,是汇聚众人智慧,甚至“承载大家对明天更好的期望”。事隔3年半,《香港01》全面审视其竞选政纲落实进度,发现155项具体政纲中,落实率仅得四成,相反有54项政纲属于失败及完全未做,“进行中”的政纲亦有39项。《香港01》先后向行政长官办公室及各司局长查询施政进度和成果,政府发言人仅提供《施政汇报》网页连结,着记者自行参阅。
梁振英155项具体政纲,暂时落实仅62项未落实及失败的政纲高达54项刘兆佳认为梁振英撰写政纲时欠缺足够政策研究
梁振英上任3年半,先后提出多项政策,但不少政策在出台后“夭折”,或遭立法会否决。梁振英带领下的特区政府到底落实多少竞选政纲,至今未有答案。《香港01》翻查梁振英上任前的竞选政纲,扣除难以量化的承诺,例如建立“新公务员文化和新员工关系”、“鼓励各宗教加强道德教育”等,合共得出155项具体政纲。
本网记者之后再检阅梁班子逾40个月来各项政纲工作进度,分成四大类别,分别为“未做”、“失败”、“进行中”以及“落实”。经统计后发现,特区政府真正落实的梁振英政纲只得62项,占整体约四成,主要分布于劳福及教育两大范畴。至于未做及失败的政纲分别有39项及15项,占整体政纲三分之一。
重中之重房策 近四成失败未做
主要政纲当中,以保安及司法项目最少,只得4项政纲,而劳工及福利则多达24项。若以梁振英视为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计算,16项主要政纲当中,多达7项未能达标,例如“3年上公屋”的目标。梁振英的政纲更锐意超越上届政府,希望“加快完成现届政府已公布未来5年兴建的7.5万间公屋”。可惜政府去年尾已承认未能达标,预计未来5年公屋落成量实为7.18万伙,与目标相距足足约3,000个单位。此外,去年底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更需3.6年,是近年最久。当初“雷声大”的“港人港地”政策,同样失败收场,最终仅将两幅位于启德的土地纳为“港人港地”,其后无以为继。
即使是已启动的“白表免补地价购买二手居屋计划”(俗称白居二),每年拣选5,000名白表人士免补地价买二手居屋,也因入市比率不足五成,及被指是推高二手居屋楼价元凶,而将次轮计划延至去年推出,名额更大减一半。至于落实的4项房屋政纲,一半是成立委员会,例如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及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其余两项则为评估全港㓥房数目状况及补地价仲裁先导计划,但后者推出后仅得一宗申请个案,连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也承认反应“不算热烈”。总括梁振英的房屋政策成效,实在“不言而喻”。
教育期票未兑现 2017普选成空
21项教育政纲中,虽有近半落实,但由小学以至大学教育的多张“期票”均未兑现。回顾梁振英竞选承诺,原来曾提出“纾缓小六学生考试压力”,但至今未见任何具体政策,政府早前更表态拒绝取消TSA(全港性系统评估),引起家长及公众强烈不满。其余教育政纲,包括成立优质私立大学、幼儿教育界咨议平台、增加年青学者研究机会、重启配对基金等,梁班子也未有跟进。
政制行政方面,港人最关注2017特首普选,即使爆发雨伞运动,成为全球焦点,港府依然沿用旧方案,跟随人大“8.31框架”,最终迫使泛民议员否决政改方案。值得留意是,梁振英经常批评“拉布”窒碍政府施政,但《香港01》统计后发现,除了设立副司长、成立文化局、加快港珠港大桥完工等与“拉布”有关外,其余未能落实的政纲难以与立法会议员“拉布”扯上关系。
中央政策组前首席顾问、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分析,部分政策如标准工时、强积金对冲等,牵涉不同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但当初梁振英接触不同群众后便拟定政纲,没经过足够政策研究。但他认为,即使在世界各地,兑现不到政纲是正常事,建议市民不要盲目相信政纲,保持政治警觉。
现正筹组智库、计划为下届特首候选人制定政纲的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分析指,过往行政长官候选人于宣布参选后,仅得数月筹备竞选,包括筹组班底、策划宣传、准备辩论到撰写政纲等,若要写出有研究基础的政纲,实际上并不可行。
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高级特任讲师张楚勇总结,梁振英3年多来的管治“不是太理想”,尤其是多项重大、长远的政策表现,“我自己觉得非常差强人意”。他分析,梁振英上台后社会更为分化、撕裂,不同的政治力量为表达反对声音,便要作出更激烈的抗争来阻碍政府施政,因此政府更难完成较重大及具争议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