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规管|常客指发牌较保障乘客:防止有人随时开车来载客

撰文: 董素琛
出版:更新:

的士业界与网约车平台间的争议不断,据悉政府终肯作出大改革,发牌予网约车,具体数量未落实,但“唔会无限”,希望在的士与网约车之间取得利益平衡。

有经常使用网约车平台的乘客认为是件好事,防止有人随时开车来载客,“唔会话失惊无神我攞架车落楼下揸又得”,对的士司机会较为公平,对乘客而言亦较有保障;不过有的士乘客则不以为然,指的士每年购买的保险金额要二三万元,普通私家车保险却只三四千元,认为后者的保险额对乘客缺乏保障。

现时本港有约1.8万架的士。(董素琛摄)
据悉政府打算为非的士的网约车发出新牌照,具体数量未落实,但“唔会无限”。(董素琛摄)
现时本港有约1.8万架的士。(董素琛摄)

网约车乘客指十分方便:真的在你屋企楼下等你

市民陈先生基本上每天都会搭网约车由黄大仙到大埔上班。他指网约车可提供点对点服务,认为十分方便,“真系喺屋企楼下等你。”至于的士,他提及在一次发现的士证与司机本人对不上后,便没有再选择乘坐的士。

有消息指,政府计划向非的士网约车发新牌照,但未有落实数量。陈先生认为是一件好事,认为此做法对的士司机会较为公平,“唔会话失惊无神我攞架车落楼下揸(载客)又得”,且对乘客而言亦较有保障。至于牌照数量,他指应以香港的士作参考数字,认为这对双方都公平。

陈先生认为,若政府向非的士网约车发牌照是好事,认为此做法对的士司机会较为公平。(何颖贤摄)

的士乘客:私家车保险额对乘客缺乏保障

另一位市民黄先生称,在网约车与的士之间,会选择的士,他的手机没有下载任何网约车程式。他认为现时在香港网约车仍未正式合法,亦会影响的士司机的生计,若现时政府向网约车发牌的话,对已购买的士牌照的司机而言不太公平。

被问及向网约车发牌对市民而言会否多个保障,黄先生认为此举只是令市民有多一个选择,而非保障。他指的士每年购买的保险金额要二三万元,惟普通私家车的保险却只三四千元,认为普通私家车的保险额对乘客缺乏保障。

黄先生不认同政府向网约车发牌,认为此举对早前已购买的士牌照的司机而言不太公平。(何颖贤摄)

问:网约车在香港是非法的吗?

答:香港法律规定,利用汽车载客取酬的行为必须取得“出租汽车许可证”,而长久以来,个人点对点交通服务主要由拥有牌照的“的士”提供;不过,当科技促使交通运输产业和市民出行需求发生根本变化,衍生“网约车”这种新型载客取酬营运形式,特区政府却迟迟未有打破的士牌照垄断,未能开放市场竞争,导致网约车在港服务11年仍未合法化。

问:政府停止增发的士牌照多年,带来什么问题?

答:香港目前共有18,163个的士牌照,因政府停发新牌导致数量稀缺,持有者可以控制市场形成垄断,并且催生了非常畸形的炒牌环境,令的士牌照由“公共交通资源”变成“金融炒卖工具”,在过去25年内由252万元被炒高至667万元。的士牌主将炒牌成本转嫁租车司机,迫使司机和乘客陷入“司机收入低—服务差—乘客埋怨—流失更多客—收入更低—服务更差—社会怨气更大”的恶性循环,更积聚的士和网约车之间的仇恨,种下社会冲突祸根。

问:的士与网约车乱局,应该怎样解决?

答:往届政府施政失当,既未有打破的士垄断,又未有落实网约车合法化,的士与网约车出现恶性竞争,影响市民出行体验、损害司机劳动利益,更令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怨气和怒气。有为政府理应敢于改革,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为主线、以乘客需求和司机权益为依归,推动网约车合法化,彻底打破的士垄断,重构点对点出行服务,杜绝公共运输服务资源的炒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