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牌照|十大车行三年增持183牌“叫价”9亿 牌主称非看好前景

撰文: 李颖霖
出版:更新:

立法规管网约车框架将于今年出炉,的士业界一直叫苦连天,说非法网约白牌车打击生意,威胁生存。不过《香港01》发现,以公司名义持牌最多的十大车行,当中八间在最近三年都有增持牌照。如果按照业界人士开价,建议政府用500万元回收的士牌,十大车行就有120亿元“落袋”,单计增持牌照数就叫价9亿元。
顺安车行股东、智慧出行联合商会主席周国强回应指,近年名下车行增持的士牌非看好前景而买入,而是“不知不觉收多咗卖唔甩。”他又称,之前是回应传媒查询才提出500万元“中肯价”,但无正面回应是否同意由政府回购提议。

十大车行排名不变 八间三年内增持

根据运输署数据,现时全港共有18,163个的士牌照,截至2025年5月底,以个人及公司名义持有的士牌照数目分别为10,515个和7,648个。

《香港01》取得以公司名义登记的士车主名单,及每间公司持牌数量,并对比2022年份数字,发现持牌最多的十大车行排名不变,当中持牌最多的是泰和车行,共持有677辆的士,其次是鸿溢的士车行及忠诚车行,分别持有319辆及259辆。

十大车行中,除忠诚车行及富侨饮食集团持有的数量不变外,其他车行都有增持,当中增持最多的是业界“一哥”泰和车行,不足三年增持了74辆,排行第四的安车行及排第五的顺安车行,亦分别增持了30辆及28辆。

7,648辆以公司名义登记,分别由1132间公司持有,但当中绝大部份公司只持有1至10辆,的士数量达双位数的,有百余间公司,其余的都掌握在十大车行手中。

十大车行总共持有2,398辆,占公司持牌数31.3%,每间车行均持有100辆以上,当中有一半持有200辆以上。

2025年6月30日,市区的士牌照成交价低见199万元,如以此数字推算,十大车行持有的士牌市值约47.6亿元;但如以业界人士提出500万元回购价计算,总值就超过120亿元。

车行股东透过多间公司持牌

不过,单看十大车行持牌数据,并未能看清牌照分布全貌。《香港01》发现,十大车行主要股东,均有用其他公司持有的士牌照。

当中持牌最多的是“一哥”泰和车行股东、有“的士大王”之称的伍海山,他至少以两间公司持有686个牌照。其次是鸿溢的士车行陈汝强,至少以五间公司持有453个的士牌。

泰和车行股东、有“的士大王”之称的伍海山,至少以两间公司持有686个牌照。(资料图片/廖雁雄摄)

郑克和以六间公司持牌 七年少100个

排第三的是首先提出政府回购的士牌、忠诚车行股东郑克和,他至少透过六间公司持有317个牌照,比《明报》2018年报道,他用六间公司持419个牌照,七年间减持近100个的士牌。

曾在访问中指政府可以400万至500万元回购牌照的周国强,则透过顺安车行、顺安集团等四间公司,持有233个的士牌。

不时公布的士交易资讯的的士联合交易所,负责人陈民强就透过六间公司持有51个的士牌照,较2018年多5个。

顺安车行股东、智慧出行联合商会主席周国强回应指,名下车行增持的士是“无奈收多咗”、“卖唔甩”。(资料图片/黄浩谦摄)

名下车行增28的士 周国强称无奈收多咗卖唔甩

顺安车行股东、智慧出行联合商会主席周国强回应指,无统计三年间名下车行多收了多少的士牌照,增持非个人意愿:“无奈慢慢地收多咗,绝对不是个人想拥有更多,也不是看好前景而买入。现在是有人卖的士牌给我们,但我们卖唔甩。”他指,业界不是有人来买车才去收购车辆,而是客人主动接触车行卖车,故不知不觉间增持了。

周国强指,没有提出回购要政府回购的士牌,是传媒问到愿意接受回购价时,才提出400万元至500万元“中肯价”。(资料图片/黄浩谦摄)

周国强:无提出政府回购 500万元属“中肯价”

对于近日的争议,周国强说没有提出回购,而是回应传媒查询业界人士,被问及愿意接受回购价时,才提出400万至500万元“中肯价”。

“中肯价”和市价差距甚远,周国强指的士交易价比楼价下跌更严重,比2016年高峰时的交易价跌了七成。他认为除利息趋升外,行业被侵蚀亦是主因,“(被侵蚀)有三成原因是白牌车,当然不忿气。如将不好的东西拿走,还的士业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的士业(牌照)价钱慢慢回升、变得稳定,是否不足为奇?”

问及是否同意由政府回购的士牌提议,周国强无正面回应,只表示的士业界合法地投得牌照却不受保障,等了十多年政府才规管网约白牌车:“任何行业冇人愿不做,但如政策不清晰、向某方面倾斜,叫人如何有信心?”

翻查过往的士交易资料,成交价升幅都不是与通胀挂勾,而是市场主导。(资料图片/廖雁雄摄)

的士牌价由市场主导 一直“跑赢”通胀

不过,400至500万元回购的士牌、追回通胀的“中肯价”,又是如何计算出来?

的士牌属永久制,每年续牌需向运输署缴付3159元,有的士业界指其他支出包括第三者保险、商业登记或公司注册费用等。

翻查私人市场最早成交纪录,1986年市区的士牌成交价最高见50万元,计及通胀现时的价值不超过200万元,目前市价相约。

不过,如以1994年,港府最后一次增发市区的士牌时,私人市场成交价200万元计算,牌照现时约值400万元,与部份的士业界人士提出的回购价相约。

现时全港共有18163个部的士牌照,截至2025年5月底,以个人及公司名义持有的士牌照数目分别为10515个和7648个。(资料图片/廖雁雄摄)

1964年首次发牌 政府价高者得招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政府首次发出的士牌,以价高者得方式招标,当时成交价约为4万元。1971年,政府再增发的士牌,有业界人士指当时一个牌照约以17万元成交。成交价在不足十年内翻逾三倍,由此可见,即使是政府招标发出新牌,成交价升幅不是与通胀挂勾,而是市场主导,由牌主炒起。

至2016年,政府最后一次增发25个大屿山的士牌,运输署当时公布成交价为538万元至628万元,最高成交价甚至高于同期市区的士牌市值,更见投标者带起炒风。

牌价2016年冲高至720万 今年跌穿200万

炒卖牌照的情况在私人市场更甚。综合市场交易资料,市区的士牌成交价自1986年起,由50万元一直攀升到1997年的350万元,十年间牌价炒高六倍。1997年金融风暴后,市区的士牌成交价跌一度至约200万元,但经济复苏后成交价再次攀升。2016年,的士牌升至超过720万元,是历年高位,只是后来逐年回落,至2025年6月,跌至不足200万元。

忠诚车行郑克和早前受访指,如网约车合法后经营成本继续低于的士,政府应考虑回购的士牌,补偿牌主。(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部份的士业界多次指控,非法网约白牌车打击业界生意,造成恶性竞争,规管网约车的讨论亦已蕴多时。

早在2017年,消委会公布“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竞争研”已建议政府放宽严厉管制,对网约车、平台及司机发出许可证,采用“渐进方式”,令营商环境可包容网约车服务,为网约车及的士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及后,多个团体及立法会议员均提出研究立法规管网约车,至2023年底,政府终公布会研究规管。

忠诚车行郑克和早前受访指,政府放任白牌车令的士牌价下跌,有责任补偿牌主损失,如网约车合法后经营成本继续低于的士,政府应考虑以投标价为基础追加历年通胀回购。及后,顺安车行的周国强亦提议400至500万元的回购价。

问:网约车在香港是非法的吗?

答:香港法律规定,利用汽车载客取酬的行为必须取得“出租汽车许可证”,而长久以来,个人点对点交通服务主要由拥有牌照的“的士”提供;不过,当科技促使交通运输产业和市民出行需求发生根本变化,衍生“网约车”这种新型载客取酬营运形式,特区政府却迟迟未有打破的士牌照垄断,未能开放市场竞争,导致网约车在港服务11年仍未合法化。

问:政府停止增发的士牌照多年,带来什么问题?

答:香港目前共有18,163个的士牌照,因政府停发新牌导致数量稀缺,持有者可以控制市场形成垄断,并且催生了非常畸形的炒牌环境,令的士牌照由“公共交通资源”变成“金融炒卖工具”,在过去25年内由252万元被炒高至667万元。的士牌主将炒牌成本转嫁租车司机,迫使司机和乘客陷入“司机收入低—服务差—乘客埋怨—流失更多客—收入更低—服务更差—社会怨气更大”的恶性循环,更积聚的士和网约车之间的仇恨,种下社会冲突祸根。

问:的士与网约车乱局,应该怎样解决?

答:往届政府施政失当,既未有打破的士垄断,又未有落实网约车合法化,的士与网约车出现恶性竞争,影响市民出行体验、损害司机劳动利益,更令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怨气和怒气。有为政府理应敢于改革,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为主线、以乘客需求和司机权益为依归,推动网约车合法化,彻底打破的士垄断,重构点对点出行服务,杜绝公共运输服务资源的炒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