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晚期肺癌 临床试验证技术安全可行
肺癌是本港头号癌症杀手,每年新症逾4,000宗,当中超过八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联同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进行一项临床试验,从1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抽取“T细胞”,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修改,再将修改了的T细胞输回患者体内,结果患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出现“脱靶效应”的频率只有0.05%,并不常见,有关结果确定以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是可行及安全。
不少人听到基因编辑或会联想起内地科学家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大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卢煜明教授认为,以基因编辑治病与上次事件不同,上次事件编辑了一个人的生殖细胞,影响可以遗传到下一代。
莫树锦称,现时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是以“antiPD-1”为抑制剂药物的一种免疫治疗。人类免疫系统的T细胞表面有一种叫PD-1的蛋白,当它与癌细胞的PD-L1结合,肿瘤就能够避过免疫系统的攻击。而“antiPD-1”抑制剂的作用就是令PD-1蛋白与PD-L1不能结合,让免疫系统继续发挥作用,杀灭癌细胞。而他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的研究亦尝试利用CRISPR技术编辑T细胞,令PD-1不能在T细胞上运作。
研究团队在2016至2018年间,招募2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研究,患者们都曾试过多线的治疗方案,但成效不佳,而最终22人中只有12人接受治疗。研究人员先从患者身体抽取T细胞,以CRISPR技术编辑T细胞后再输回患者身体,让其于体内发挥作用,作为免疫治疗。
研究发现,12人中无一人出现严重或致命的不良反应,而出现“脱靶效应”的频率只有0.05%,并不常见。“脱靶效应”是指除了目标基因本身,其他基因组都同时发生了无法预期的变异,可能对人体有害。团队认为,有关结果确定以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是可行及安全。
团队续指,由于是次研究目的是测试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及可行性,而非分析其疗效;而且大多数病人的病情已届晚期,因此在疗效方面可提供的参考材料有限。不过,12人中,治疗反应最好的一位55岁妇人在接受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无恶化期长达一年半时间(75星期)。
卢铀认为,利用基因编辑的细胞治疗技术有极大潜力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新方向,要改进基因编辑治疗的成效,就要尽早为病人开始治疗,确保他们的T细胞处于健康状态。这是全球首个利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晚期肺癌治疗方案的第1期临床试验,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
中大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认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编辑了一个人的生殖细胞,若该婴儿长大后生育,影响可以遗传到下一代。至于以基因编辑治病与上次事件不同,全球都有把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不同地方,例如治疗癌症及遗传病,最重要是先证明基因编辑技术是有效及安性,亦需视乎实际可行性及价格问题,若做到是医学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