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花园业主“起义”仍难敌管理公司 业界:物监局或可助减磨擦

撰文: 王洁恩 黄静薇
出版:更新:

黄埔花园有业主近日“起义”,要求向管理公司查数,纵使动议在业主大会获大比数通过,却有机会不能通过法律或公契门槛。
类似纠纷往往发生于未成立法团的屋苑,它们通常由发展商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惟基于业权份数、公契等问题,小业主难以撤换管理公司。
市民花尽半生积蓄当上业主,但管理费年年飙升、“天价”维修费、帐目不清等问题,始终未能“安居”。规管业界的物业管理业监管局(物监局)早前根据《物业管理服务条例》,就订立物业管理发牌制度展开公众咨询,业界与物监局成员均预料,实施发牌制有助减少业主与物管公司之间的纠纷。

属十大蓝筹屋苑之一的黄埔花园,小业主不满管理公司多次调高管理费,惟个别期数的住宅帐目仍出现亏损,居民陈屯尼早前召开业主大会,要求向管理公司查数。(卢翊铭摄)

近年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争拗不断,其中属十大蓝筹屋苑之一的黄埔花园,多次调高管理费,但多个期数的住宅帐目仍严重亏蚀,引起业主不满。

自发开业主大会 议决或被推翻

管理公司的帐目不清,引起近千名小业主不满,陈屯尼早前召集的关注组成功获逾5%业主授权召开全屋苑业主大会,并提出六大诉求,包括要求成立“屋苑审计团”,向管理公司索取及审视屋苑管理总帐,希望可厘清纠纷。

业权份数一般是按单位面积比例厘定,面积愈大,所占份数便愈多,除了住宅之外,亦包括停车场、商舖、会所等,通常由发展商持有,意味发展商在卖楼后,对屋苑管理事务有一定“话事权”。

修改公契须全部业主同意

根据现时法例,小业主即使对公契有意见,亦难以推翻,因为更改公契必须获屋苑100%业主同意,现实上根本难以执行。陈屯尼透露,曾有黄埔花园小业主向物监局投诉,甚至到廉署报案,惟均无下文,坦言小业主除自费到土地审裁处起诉管理公司外,别无他法,“佢(大业主)出鸡我出豉油,都已经阴干我,我边有咁多钱同佢打官司?”

香港房屋经理学会副会长余珍表示,多数均市民不理解大厦公契与《建筑物管理条例》赋予物管公司的权力,令投诉频生。(罗君豪摄)

物管条例咨询结束 业界指规管过宽、不够针对性:制造不必要麻烦

早年兴建的大型屋苑如沙田第一城,当时的法例与现时不同,并未要求屋苑成立法团。(资料图片)

物监局成员:小业主业权份数少 难更改屋苑决定

物监局成员兼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许智文表示,黄埔花园的例子并非孤例,1980 年代前兴建的大型私人屋苑如太古城、沙田第一城等都有类似情况。当时法例并未要求屋苑成立法团,大厦公契亦未写明相关细节。要到《建筑物管理条例》(第344章)实施后,才积极鼓励大厦业主成立业主立案法团。

许智文补充,部分屋苑的公契将商场及住宅一同计算入业权份数,故小业主要求成立法团或更换管理公司时,便会发现举步维艰,“因为业权份数不足,达不到做决定的门槛。”

许智文认为,小业主受公契所限,难以扭转现实的掣肘,但相信2016年成立的物监局有助解决矛盾,因发牌制度可规管物管公司及从业员,保障服务水平,小业主亦可向当局投诉任何疑似触犯守则的个案,“小业主不会什么权益也没有,得个嬲字。”

陈屯尼却对物监局缺乏信心,指对方属自负盈亏的法定机构,主要负责发牌制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将来自牌照收费,变相管理公司及从业员将会成为物监局的“金主”,难以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