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医生轰政府医管局兵荒马乱拨5亿:钱再多也不能24小时工作
本港公营医疗系统“百病丛生”,一众医生怨气冲天,玛丽医院内科医生郭宏骏亦看不过眼,挺身而出严词斥责政府及医院管理局。他狠批医管局失职,推出的特别酬金计划(SHS)根本无助解决医护人手不足,“SHS已去到尽,就算畀多50亿元我,我都做不到24小时!”他并指控政府20年来规划失当,人口政策亦欠奉,批评特首林郑月娥上月突然“加码”拨5亿元予医管局只为掩盖问题,“兵荒马乱时,高层都不知怎用,根本不会突然请到人。”他建议政府增拨恒常拨款,革新医疗的长远规划之道。
冬季流感期间,医管局高层被问到如何应对人手不足等问题时,多次提及已改善SHS及聘请更多兼职医护。不过,郭宏骏就直斥二者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SHS限制多 规矩迂腐
郭宏骏解释,SHS即加班费,但就设有不少限制,“在流感高峰期的平日才有,周末加班就没有;不同医院不同专科又会不同(准则),如星期六我想在病房返多4小时,但就指要到急症室或门诊工作才有SHS,但去门诊也要花时间坐车﹗”他批评SHS弹性不足,受迂腐规矩限制。
不加班是惩罚同事 亦惩罚自己
而SHS亦以医生薪金中位数计算,造成不公平,“初入职医生就抵,但职级较高的医生就收少了。”不过他强调医生领取SHS绝非为钱,“得𠮶少少钱,仲未计要交税,其实多得几多?”“如果我不拎SHS,照收工,其实是惩罚同事;甚至第二日我要提早一小时返工,即惩罚自己。”
医管局在上月28日上调SHS的津贴金额10%,但他直言,医生渴求的非增加SHS,而是毋须再领SHS,“其实SHS已去到尽,就算畀多50亿我,我都做不到24小时,我也拎不到你的钱。”他亦对兼职医护协助原职医护工作有保留。
如果我不拎SHS,照收工,其实是惩罚同事;甚至第二日我要提早一小时返工,即惩罚自己。
政府20年来整体规划出错
公营医疗系统问题复杂,政府、食卫局、医管局都难辞其咎。郭宏骏就认为,造成今时今日的局面,归根究柢在于政府自回归以来都没有做好长远规划,不只是医疗政策失误,而是整体规划出错,“例如知道人口老化,但有没有做好配套?安老院质素不好,有人虐老后,长者不就入了医院?长者出不到院,亦因不够老人院、上门支援。”
应从源头着手 防止小病变大病
医疗系统一环扣一环,他指斥政府没有从源头着手,“例如在筛查做多一点,资助更多人打流感疫苗等,加强基层医疗,都可以阻止小病变大病。”否则病人就会由到普通科求诊,变为需要专科门诊服务,但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可以长达数年,“如病人等不到,最后就会入院。”
新移民涌港求医 玛丽十年间比率增至20%
郭宏骏并责备政府欠缺人口政策,令新移民对本港房屋、医疗等造成巨大压力。他认为,即使新移民现时平均年龄较年轻,始终亦会有医疗需要。他并反驳医生不可能得知病人是否属于新移民的说法,“例如他血压高,我会问他以前在哪看病,再看看他以前的报告,一问就知,除非那个医生是甚么都不理。”他称玛丽医院十年前只有零星的新移民求诊者,但现时就占约两成。
他建议先暂停每天150个的单程证配额,“畀社会休养生息”,直到本港做好规划,在房屋及医疗有足够容纳能力。他并建议新移民在内地团聚,“其实他们等咁耐也很辛苦,国内做检查较香港快,即使深圳医院也有香港医生,可以在内地先享受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头。”
政府应增恒常拨款 额外5亿苦无用处
郭宏骏表示,政府现时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而医管局因服务需求上升、支出增多而连续两年录得赤字,政府理应增加对医疗的拨款。他强调,增加的款项应是恒常拨款,而非如同特首在上月底突然额外拨出作应对流感之用的5亿元,“应改善长期规划,以提升服务。兵荒马乱时,高层都不知怎用(额外拨款),根本不会突然请到人,你叫佢点用?”有指政府会在本周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增拨6亿予医管局,郭宏骏认同做法,惟重申当人口增加、服务量上升时,政府亦应持续增加拨款。
应改善长期规划,以提升服务。兵荒马乱时,高层都不知怎用(额外拨款),根本不会突然请到人,你叫佢点用?
医管局失职 需努力挽留人才
郭宏骏同时狠批医管局失职,例如早已得悉未来会有新医院落成,但就未能及时处理好人手安排,以致大量病房丢空多年。他承认医管局难以在短期内增聘到足够的医护人手,但医管局仍需加倍努力挽留现有人才,了解员工因何而请辞,改正各种“小问题”,令工作流程更为畅顺;并应改进士气及待遇,如把SHS计划改为“超时补水”,取消各项限制。他认为若改善流失率,加上每年毕业的医科生,医管局或毋须寻找外援。
倡改善有限度注册制度
近来社会热议是否应放宽引入海外医生,郭宏骏坦言,公院工作环境恶劣,根本无法吸引海外医生,医管局应先改善工作环境,政府亦可改良有限度注册制度,如把三年有效期延长至五年,甚至不设限期。他相信政府不敢提出“英联邦”一词,而英国医疗亦自顾不暇,无法襄助本港,故恢复引入英联邦医生并不可行。
对于参考新加坡模式--即指定部分大学医科毕业生可免试来港执业,他就直指订定认可名单十分困难,做法亦不公平,“如果我有钱,可以入美国较好的大学,即使我较差劲也可来港;而你读内地大学,可能你能力比我高,但就不能来,这样就会受人挑战,质疑是否歧视某些大学,(名单)定为五十大院校,是否第五十一位就差一点?”他相信唯有考试制可确保所有人在同一条起跑线竞争,并反驳有指海外医生执业试太难的讲法,“医生从不怕考试,为成为专科医生可以考7个试,不需妖魔化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