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者弃㓥房做“麦难民” 调查:无家者两年间增14%
多个关注全港无家者的组织和学者,联同5名立法会议员举行申诉会议,展述“全港无家者人口统计行动2015”报告。报告显示,露宿者人数比2013年的调查增加14%。学者解释,由于租金高昂及居住环境恶劣,加上露宿者收容中心或单身人士宿舍的居住年期只限半年,不少人只能短暂上楼,很快被迫回到街上露宿,或成为“麦难民”,建议短期内延长收容中心宿期至一年半,长远期望当局承担责任,增拨土地及资源,尽快解决无家者面对的住宿、健康等问题。
现年66岁的周先生曾居收容中心半年,失去居住资格后,曾打算在上海街租住板间床位房,惟环境实在太恶劣、局促,宁愿当“麦难民”都不想搬进去,后来在关注组织帮助下,获安排住入24呎的板间房,每月支付约2000元租金和杂费。周先生慨叹自己有心脏病等长期病患,无能力工作,生活困苦,希望尽快可安排上楼。
周先生的处境只是无家者问题的冰山一角。由中大、城大、社区组织协会等多个关注无家者持份者发起的调查,去年10月底统计出全港无家者约有1,614人,较2013年调查增加14%,无家者当中有近三成人为长期病患者,亦有人有赌博、喝酒、滥药的习惯。
调查亦发现约48%无家者居住在街头,超过15%则是在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休息。
租金高昂 宁瞓街拒上楼
有份研究的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黄洪表示,无家者人数两年来不跌返升,反映问题未曾解决,愈趋严重,租金高昂和环境差劣为首要问题,令不少人宁愿“瞓街”都不愿上楼。他指,政府没有著力关注无家者问题,无制定相关政策,无牵头做无家者调查,以致问题持续。
关注组织和黄洪均认为,短期应延长收容中心和宿位的住宿期,由半年增加至一年半,并增拨资源,优化现行流动医疗车服务,长远而言应由政府定期作无家者调查,制定针对政策援助,同时可考虑拨出闲置土地或校舍,兴建收容中心或宿舍,将宿期扩大至三年等。
立法会议员黄定光认为,政府应成立跨部门小组研究问题,多方面针对无家者的住屋、医疗等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解决,并会向政府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