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学者倡增建公屋、推资产增值税 香港出路在何方?

撰文: 梁逸风 王洁恩
出版:更新:

面对楼市失控,政党、智库与学者纷纷出谋献策,政府亦每每在社会警号拉响时颁布非常措施,试图压抑楼价。然而这类“辣招”多只为解燃眉之急,许多时连治标效力亦极有限,遑论治本。这在说明,要解决楼市的结构性问题,使香港人逃离“楼奴”樊笼,必须重新审视房屋政策的社会意义。

香港房屋存在“贵、细、挤”问题,政府不断把问题归咎于“土地供应不足”,但受邀拆解楼奴指数的两位学者,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钟剑华及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均坚决说“不”。庄太量明言,“房屋”与“楼价”是两个不同问题,即使提供更多土地、有更多房屋供应,市民同样可能因楼价问题买不起。

开资产增值税 物业始重回用家手

“房屋不是数码相机或手机,游客买断了就可落单入货,三星期后又再买过,房屋不能输入!”钟剑华说,房屋有别其他商品,要令楼价及租金回顺,政府必须将房屋落入真正用家手中,本地人及使用者要有房屋的优先权。

钟剑华指出,现时本港房屋问题水深火热,政府不能再以开放经济作借口,必须仿效其他地区,于新批出的土地契约及新建私楼中,限制外来买家、公司购买,将房屋市场真正回归于港人,“香港现有百多万个私楼单位,现阶段无办法阻止他们炒卖……但(限售新建单位)可将炒卖部份‘沟淡’。”

《香港01》一贯认为,既然香港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政府难以亦不应无理干预持有多于一个住宅作投资或其他合法用途的市场行为。然而从稳定楼价、稳定社会的层面考量,应落实针对物业的资产增值税,即业主出售资产时,所获得的利润需缴交税项,以减低业主炒卖物业的诱因。

钟剑华同意资产增值税可让房屋单位重回用家手上。放眼全球,资产增值税确是不少地区应对房屋商品化的常见举措,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都曾设有相关税项。钟剑华建议,香港可仿效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做法,若卖家手持物业的时间越长,税率便越低,借此打击短期炒卖行为。

如果年轻夫妇为了组织家庭而买这种纳米楼,买的只是“有个瓦遮头”。(资料图片)

设人均最低居住面积 阻止“地沟油”式纳米楼

新加坡与香港一样地少人多,经常被互相比较。最近新加坡就发布新措施,规定中央区外的新建私楼平均单位面积至少要达900呎,与“纳米楼”成风的香港南辕北辙,在本港引起热烈讨论。

庄太量直接将纳米楼比喻成“地沟油”,认为政府必须为自由市场的竞争订下“底线”,否则市面会充斥“有毒产品”。

如果不设最低及安全标准,竞争出来的结果,‘地沟油’便一定跑出。
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

放在房屋问题的结构性层面讨论,无论是设立资产增值税或其他压抑楼价的措施,都是把安居与置业混为一体,难言治本。“安居等于置业”多年来可谓被塑造成香港人的意识形态,在政府内更是根深柢固,左右了官员的政策思维。

然而若还原基本点,答案其实可以很简单:政府首要责任是构建真正满足与照顾社会大众期望及需求的房屋市场,当政府正视居住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的意义,理清自身在保障这项权利上应担当的角色,也许便会发现,公屋供应与楼价升跌之间纵使存在关连,但两者归属不同领域,前者涉及社会资源分配公义,后者关乎私人市场运作,不应视为互相对立或排斥。

增建公营房屋方可治本

社会民怨沸腾,不少声音要求政府加快兴建公营房屋。《香港01》多次指出,公营房屋才是处理港人居住困局的治本之道,政府应加快建造步伐。庄太量也认为,香港可参考新加坡,将公私营房屋比例调整至“八比二”。特首林郑月娥已多番透露在房屋政策上向新加坡取经的讯号,甚至不排除放宽公私营房屋“6:4”的比例。不过,在林郑眼中,公营房屋的关键词也离不开“置业”,她更着力扩大所谓的资助置业阶梯。

《香港01》主张,资助房屋并非商品,其受惠对象应是政策原意所指的“无力购置私楼”的家庭,而诸如居屋等可以买卖的公营房屋,只能在公营市场交易,与私人市场完全分割。民主党立法会议员尹兆坚也认为,政府应将居屋、绿置居等公营房屋与私楼市场分割,包括收紧转售限制。他以绿置居为例,认为项目转售时,应限制发售予绿表人士,以确保相关单位“炒唔起”。

近年公屋轮候册人数不断上升。(资料图片)

香港人沦为形形色色的楼奴,牺牲的不仅仅是个人生活质素与事业前景,社会整体亦要付出沉重代价,增加公营房屋,理念上体现了分配公义、实际效果是助更多市民降低生活成本,真正迈向安居乐业。

公屋养富人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当局为此规定资产超过限制的住户要交回公屋,然而富户政策成效一向为人诟病,每年收回单位只有寥寥可数。庄太量认为,现时的富户政策作用有限,他建议公屋户住够十年后,可以金钱“利诱”住户交回单位,每户可分派100万元,加快公屋流转,善用公屋资源。

住公屋开名车现象引起非议,然而换个角度看,如果公屋有助于积累财富,为下一代创造向上流的空间,不正是朝着安居乐业的社会愿景前行?更何况在私人市场楼价与一般人收入水平严重脱节的现实下,所谓的公屋富户一旦被迫迁出,恐怕也只得沦为“楼奴”-按现时政策,以三人家庭为例,成员入息超过11万或资产超过224万元,就需要交还公屋,按目前全港平均楼价,.这笔钱只买得起一个面积约165呎的纳米盘。

在《香港01》的楼奴指数调查中,约四分之一受访者不认为自己属于“楼奴”,当中44.9%是公屋住户,这多多少少说明公屋发挥了纾减居住负担所衍生压力的作用。这对规划房屋政策的启示到底是增加更多公屋,还是把更多人卷入置业狂潮?答案取决于决策者是否视“楼奴”为香港社会常态!

香港楼奴惨况实录

+3

上文节录自第13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19日)《走出楼奴樊笼 香港出路在何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