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港人屈居“楼奴港” “上车奴”置业后惨变“供奴”
楼价升幅如脱缰野马,一块块砖头,没有筑出港人的安乐窝,反而成为穷毕身精力追赶的南柯梦,普罗市民每当提起,心底只会泛起绝望情绪。房屋问题缠扰不同年代的香港人,许多人如何努力也换不到生活基本需要与尊严,自觉或不自觉成为“楼奴”。许多人为买楼“死悭死抵”,平日节衣缩食,成为“上车奴”;那些表面风光成功做业主的人,要担惊受怕供贵楼,当了“供奴”不自知。
到底何谓“楼奴”?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钟剑华形容,港人为了几百呎空间忘记人生其他选择,“所有精神、时间、人生目标都只为了间屋,已被房屋劳役自己”。
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则指出,住屋开支占了市民月入一大部分,就算选择租楼也没有更便宜的选择。
《香港01》早前与公屋联会合作,委托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进行“香港楼奴指数调查”,以下介绍“上车奴”及“供奴”实况。
上车奴
有意买楼,以及每月储蓄金额多于月入30%或以上
社会鼓励年轻人追梦,但不少人为圆“上车梦”,轻则减少消遣,重则长期“挨面包”。按“香港楼奴指数调查”(下称“民调”),有六成五受访者表示为求置业,愿意积极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亦有逾半人指会减少外游及奢侈消费。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约三分之一受访者直言为了买楼,会结交愿意共同储蓄的伴侣。
有意长远置业的受访者中,平均月储1.3万元作买楼首付之用。然而,他们的每月平均工作收入仅2.28万元。换言之,未计其他储蓄,他们每月要将六成收入储起。此外,受访者预计首付金额平均达174.3万元,即他们储蓄不少于11年2个月才能达成目标,时间相当漫长。毕业后十年正值人生黄金时期,但在畸形的楼市形态下,这些“上车奴”的青春及积蓄都奉献予首付,难有时间与金钱尝试与开拓不一样的事业选项,人生缺乏选择。
然而,新一代年轻人即使努力储蓄,亦未必能“上车”。新论坛及新青年论坛2017年调查发现,现今年轻一代置业能力被严重削弱,经楼价指数调整后,2000年时为30至34岁的大学学历劳工收入中位数为3.36万元,到2016年时同龄的收入急跌至不足1万元。
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25至34岁的青年收入中位数为1.75万元,较2012年上升四分一,虽跑赢同期通胀升幅(17%),却远远跑输楼价升幅(69%)。楼价高企下,逾5,000名青年婚后需与父母同住或各自独居,无法与配偶同住一屋。钟剑华表示,“你叫人储钱,不要去旅行、不要去日本,但现时楼价的升势是即使储了三年钱,突然间一个升浪,就把三年储到的钱全部吞噬。”
供奴
每月供楼开支占可支配收入80%或以上,相当于住屋开支占总收入30%或以上。
“置过业,先造次”,乐队Rubberband《挟持》中这句歌词,仿佛为“供奴”的一生下注脚。许多港人辛苦储首付,通过压力测试,成功“上车”后却只是转换了另一条名为“供楼”的长跑赛道。置业代表背负大半生债务,面对每个月的按揭还款等负担,但求有收入稳定的工作应付,不可创业,不能休息,不敢追梦。
对“供奴”来说,倘加息周期重临,每月供楼负担势加重,若置业者以高成数按揭或俗称“呼吸Plan”(即只要准买家有呼吸,毋须入息证明的高息按揭)入市,情况将雪上加霜。“供奴”除了为加息烦恼,还要担心香港经济下行,楼价暴跌,物业变成“负资产”。到供断后真正可以“造次”时,可能已年届退休之龄,人生中最精彩的日子都已过去,而栖身之所也跟随“老化”,需要花一大笔金钱维修。
按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全港36万户正在供楼的家庭,以月供占收入百分比计,逾8.5万户(23.5%)的每月供楼开支超过月入三成。扣除交税、饮食、交通、家用及养儿育女开支后,每月的实际收入所剩无几。
欧洲统计局将每月住屋总开支占可支配收入(即收入扣除税款)四成以上定为“负担过重”,而经合组织(OECD)中大部分国家,每月住屋总开支占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低于三成。庄太量认为,正常家庭应储蓄月入三成应付退休,“如你有100元,15元用作交税,储三成作不时之需,其实已无多少钱剩下。供楼后可能只剩下一成左右,基本上已脱离一个正常家庭可以运作的模式。”
香港楼奴惨况实录
上文节录自第13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19日)《未得广厦千万间 港人屈居“楼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