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港人沦房屋奴隶 源自中英联合声明?

撰文: 王洁恩 梁逸风
出版:更新:

港人面对住屋困局,节衣缩食储钱赶“上车”,置业后孭下“半生债”,不买楼却要“租一世楼”,无法逃离由砖头铺砌的樊笼,成为房屋的奴隶。究竟香港的安乐窝,何时竟变成港人的囚牢?
“楼奴”缘由,或许可从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说起。

1984至1997年 炒卖成风 我为楼狂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限制本港每年批出新的土地不得多于50公顷,为土地短缺及疯狂楼市埋下伏笔。同时港人对炒楼乐此不疲,甚至“瞓身”借钱买楼,投机变成“致富关键”。1993年1月,差饷物业估价署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为84.4点,到97回归时已翻一倍升至167.2点。

1997至2002年 楼价急泻 黑暗时代

炒风不断,首任特首董建华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声言可彻底解决香港房屋问题,并公布“八万五政策”。楼价指数升至172.9点高峰后数月,楼市泡沫应声爆破,一年后指数大跌至95.6点,加上受金融风暴和科网热潮爆破接连打击,香港经济连年通缩、楼市重创。

2002至2008年 楼市堕谷底 反弹应变慢

为了“救市”,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长孙明扬于2002年11月出“孙九招”,包括取消拍卖土地、停建居屋等,冀以减少土地供应及政府干预来稳定楼市。可惜政策赶不上变化,楼市虽短暂回升,但2003年却又爆发“沙士疫情”,指数跌至03年7月的58.4点谷底。疫情过后,本地经济迅速复苏,楼价指数到2007年终重上100点。

2008至2018年 楼市屡破顶 楼奴困局成

2008年受美国金融海啸冲击,楼价先下跌后反弹,到翌年渐脱离市民购买力,网络上疯传无线电视1999年剧集《创世纪》中,大骂香港畸形楼市及无良地产商的片段,“楼奴”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基层市民上楼困难,梁振英政府除了重提公私营房屋比例及未来十年建屋量,亦多次祭出各种印花税“辣招”,意图压抑楼市。2015年楼市曾稍回落,但后来楼价指数连升28个月至今年7月的394.8点歴史高位,直至最近两个月楼价才稍回落。

(01美术制图)

国际金融中心 是推高楼价元凶之一?

香港一直以“国际金融中心”自居,但“开放”、“资金自由流动”等特点却为房屋市场埋下伏线。美国的量化宽松(QE)措施及中国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均造成资金泛滥。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难避免热钱流入。热钱乱窜令利率长期处低位,扣除通胀后,实质利率跌至负数,意味手持现金如同亏损,变相迫使大众买楼投资保值。

受政治文化考虑 港人无路可退

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直言,楼价高非香港独有,所有大城市都面对相同问题,但政治及文化的考虑,却成为港人的“致命一击”。一河之隔,将内地及香港分开,两地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大不同。庄太量说,虽然同样是中国,但两地的差异,难以说服大量港人搬至内地居住。

华人“砖头保值”心态

有别于海外国家地区,外国人普遍接受“终身租楼”的理念,华人文化著重“安居乐业”、“落地生根”,“砖头至上”观念导致香港置业需求殷切。

政府亦有推波助澜,一直提倡“置业主导”,令港人要“有楼揸手”的思维根深柢固,住屋逐渐出现“房屋金融化”,对港人来说,房屋早已不被单纯地视为居所, 而是投资产品。不论自住或投资,从来无业主期望它贬值,任何会影响物业投资回报的政策,几乎难以得到业主支持。

(01美术制图)

供应不足 房策“交白卷”

供求失衡问题亦一直困扰香港,2002年港府推“孙九招”救市,但经济复苏后未有全面撤销“孙九招”,继续停建居屋和夹屋等,仅恢复卖地和勾地,市场上逐渐由私楼主导,失去公营房屋作为制衡的角色。楼市下滑亦令发展商调整策略,私人住宅落成量急跌,长年累月令求过于供。

政府三番四次推出“辣招”,却造成二手成交大幅萎缩,上车一族无选择下,唯有涌向溢价甚高的一手新盘市场,令楼价在刚性需求下“一飞冲天”。庄太量批评,此举压抑二手楼供应,“你不让其他人买另一层楼,真正可买楼租给人的业主却越来越少,那如何有租盘?”

人工增长追不上楼价升幅

市民要置业最实际的考虑就是“本钱”,然而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本港大专毕业生的收入中位数,经通胀调整后,20年来反而下跌近一成,但同期楼价却翻了一倍半,此消彼长,令年轻一代要“上车”难上加难。

我85年毕业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约5,000元,当时在太古城可买8呎,今天大学生平均月薪约1.5万元,在太古城只能买到半呎,你可对比差异有多大?
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钟剑华

港人无选择 只能挨贵租

置业难,一众“无壳蜗牛”可选择租楼代替。然而香港租金增幅亦不逊于楼价。庄太量分析,如果香港跟新加坡一样,九成人有公营房屋居住,月租只需千多元,跟本不用理会楼价如何贵。但港人即使不买楼仍要为租金烦恼。

他说,住屋是必须品,在无力置业的处境下,除非市民不需搬离现时居住的单位,否则最终仍会流入租屋市场。他又指,租务市场需求一直殷切,私楼租金随楼价上升,最终无壳蜗牛亦要“挨贵租”。

钟剑华指出,曾经实施的租金管制可限制租金升幅,防止市民租金负担过重;而租住权则保障租客的续租权,但两者相继取消后,如今业主只需一个月通知期便可赶走租客,一众“租奴”生活难言安稳。

公屋需求庞大 未上车难言安居

置业、租楼远超一般市民负担,作为“安全网”的公屋申请入息限制严谨,有部份市民亦因最低工资上升令月入增加,反跌出公屋资格轮候册,或被迫转投私人住宅市场。

另一部分月入超出限额,但又无力置业的“夹心”家庭,唯有长年在私楼市场挨贵租,甚至囿于㓥房度日。有人为免超出入息限额,宁愿减少收入也不想影响申请。

历史烟云、华人传统文化、政策转向,凡此种种,令香港人不自觉地堕入楼奴困局,各种扭曲人性的事情每日上演,无论是否自愿参与。难道大家都只能无奈地参与这场没有出路的游戏吗?

香港楼奴惨况实录

+3

上文节录自第13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19日)《楼市失控 房策无效 楼奴是这样炼成》。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