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对谈】施永青:港府应学新加坡 阮颖娴:未做到

撰文: 张雅欣
出版:更新:

“香港每个小家庭,闲闲地 (最少 )应住一千呎。”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说。港人的居住困局触发特首林郑月娥启动“土地大辩论”,《香港01》请来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以及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助理讲师阮颖娴谈论觅地建屋方法,以及香港人的居住权。

我认为香港每个小家庭,闲闲地(至少)应住一千呎。
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

香港人的居住权

“我认为香港每个小家庭,至少(闲闲地)应住一千呎。”施永青认为,政府应该保障香港市民的居住权,让香港人住得恰如其份,与同等经济发展的城市相若。目前,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161平方呎,明显低于区内其他大城市如台北、东京和上海(这三座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依次为224平方呎、201平方呎和194平方呎)。

“假设公屋制度是非常好的,申请的人半年内是可以上到楼,那我就觉得你(指政府)是做得到。”阮颖娴指出,香港政府透过公屋制度保障港人的住屋权,然而制度效率非常低。截至6月份,公屋轮候册人数攀升至28万,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3年。阮颖娴指,政府难以主导房屋供应,原因在于手上的土地储备不足,而且政治议价能力低。目前,政府估计四大发展商手上持有的农地超过1,000公顷,较政府的土地储备为多。

目前,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为161平方呎,落后于东亚地区其他其他大都会如台北 、东京和上海。(资料图片)
其实居住权和炒楼权是两回事。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助理讲师阮颖娴

政府应帮助市民买楼?

“第一次上车的责任,应该是政府承担起来。”施永青批评目前居屋的抽签制度犹如买六合彩,即使市民符合资格并轮候多时,能否买到居屋仍取决于彩数。他认为政府要作出承诺,设立有效的轮候机制,保障所有未有物业的香港人有机会买一次首置上车盘,并以“500呎两房一厅”作为标准,令市民能够安心结婚生子。

“其实居住权和炒楼权是两回事。”阮颖娴强调,置业属私人领域的事,市民可自行决定自住或投资,政府没有责任保障市民一定能够置业。根据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统计,2016年拥有自置居所的家庭比例为48%,较10年前的53%大减5个百分点,反映十年间新业主作投资用途而非自住用途的比例上升。

阮颖娴强调,置业属私人领域的事,市民可自行决定自住或投资,政府没有责任保障市民一定能够置业。(黎家浩摄)
政府自己没有地的时候,它怎样去主导房屋供应呢?就是主导不了。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助理讲师阮颖娴

香港可仿傚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政府承担兴建组屋,容纳超过八成人口。被问及香港能否仿傚新加坡模式,阮颖娴直言“香港暂时未有这个条件”,施永青则认为港府难以复制新加坡的具体政策,然而当地政府的精神值得借镜。

阮颖娴解释,新加坡在立国之初动用“Land Acquisition Act”,即类似香港的《土地收回条例》,将发展商的地全数收购并作出赔偿,以致新加坡政府本身,能够成为国内最大的发展商。她强调,要做到新加坡模式,政府要有极大量土地和房屋供应“当政府自己没有地的时候,它怎样去主导房屋供应呢?根本主导不了。”她认为,港府若希望仿傚星洲,需要拥有更大的政治实力。

“完全学新加坡当然做不到。但是,什么要学呢?就是那个精神,或者政府的理念。”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23平方呎,施永青指,贸然増加公屋面积只会进一步压缩供应。港府应参照的地方,在于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承担,以解决本地人的住屋需要为目标。他认为目前楼价已经严重跟香港人的购买力脱节,即使政府推出辣招,成效亦非常有限。“一定是放弃现有的私人市场,那个市场是无法解决香港民生问题的。一定要有一个独立的市场,去解决香港的民生问题。而那个市场,是政府会主导的。”施永青在对谈结束前总结。

一定要有一个独立的市场,去解决香港的民生问题。而那个市场,是政府会主导的。
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
施永青认为,港府应有房屋政策上所承担,并以解决本地人的住屋需要为目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