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对谈】填海 = 有屋住? 环团:唔系咁简单!
“香港的填海量相对过去10年少了很多。从这个角度去看,香港人很环保,宁愿自己住细点,都给海洋生物多些空间。”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下称“土供组”)成员之一、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邹广荣表示。填海属于土地大辩论的中长期选项之一。土供组建议的五加一方案,包括屯门龙鼓滩(约220至250公顷)、北大屿山小蚝湾(约60至80公顷)、欣澳(约60公顷至100公顷)、青衣西南(面积待定)沙田马料水(约60公顷)以及中部水域人工岛(1,000公顷)。《香港01》邀请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邹广荣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海洋保育副总监李美华,就填海进行辩论。
填海造地是惯常做法
“我们新市镇都是有填海的成份在里面,所以完全不填海真是很难解决房屋问题。”邹广荣指,过去香港惯常藉填海解决居住问题,新市镇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填海而成。1985至2000年间,本港总计填海造地达3,000公顷,平均每年约200公顷。然而,2000至2015年间填海造地则只有690公顷,平均每年仅40多公顷。邹广荣形容填海量跌幅厉害,加上人口与住屋需求增加,造成今天楼价屡屡破顶,公屋轮候年期创新高的局面。
拿来做甚么也好,那些(填海)土地,多出来一定(对房屋供应)有帮助。
“其实香港的土地供应和房屋问题,真不是这么简单说填海就有(解决)。”土地大辩论中的五加一方案,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的“优化土地供应策略 ─ 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到2013年至2014年间逐步收窄为现时的选项。李美华认为政府谈论方案多年,一直将方案渲染成“填了海便有屋住”。她指,在五加一方案中,只有马料水、小蚝湾和中部水域有拨地作房屋用途,其他选址如小蚝湾用作工业用途,认为政府直接扣连填海和房屋供应,做法令人失望。
“拿来做什么也好,那些(填海)土地,多出来一定(对房屋供应)有帮助。”邹广荣指出土地之间有互换性,“我们不会说这块地是用作某一种用途,就不会令另一些用途得益。”他以龙鼓滩为例,指出龙鼓滩的填海规模,相信是五个近岸填海里最大的一个,虽然并非用作住宅用途,但将棕地重置在该处,释放出来的土地可以兴建房屋。他续指,在土地大辩论当中,公众过于着重解决房屋问题,重申整场咨询活动的目的除解决房屋问题外,亦希望增加商业等各方面的用地供应。
其实香港的土地供应和房屋问题,真不是这么简单说填海就有(解决)。
填海只会建豪宅?
“如果多了私楼,社会对公屋居屋的需求也会减少。”社会上有声音质疑,填海而来的新市镇建造豪宅,未能惠及㓥房居民。邹广荣认同政府应该订定新市镇内公营房屋的比例。他提出,即使新增土地用作兴建私楼,对公营房屋的需求会有所纾缓,因为私楼供应增加能令楼下降,当楼价低到某一个水平,便有更多市民能够负担,减轻公营房屋的压力。
“多了地去建私楼,跟人们就不轮候公屋去买私楼,我觉得还有一大段距离。”李美华反驳指,私楼楼价即使回复十年前的水平,即新界400多呎的单位索价400多万港元,以一般公屋居民的财政能力,仍然是难以负担。
规划还是土地储备先行
“我感觉政府有时是为了土地储备, 填了‘一大忽’再说。”李美华质疑,政府一直打建立土地储备的旗号,先找大块土地储备,之后再规划。她提出政府应该先规划,再去看找多少地方、填多大面积的地。她以自己居住的将军澳为例,近四、五年间,政府将很多空置了的地卖给发展商建私楼,但缺乏整盘规划,以致港铁及将军澳隧道成为樽颈,一发生交通意外,便要数小时才能回到家中。她说,在上下班时间,将军澳线可能比金钟更挤迫,“政府要深思熟虑,而不是储了地,然后去卖,否则受苦的仍是一般市民。”
“填海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又会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规划、了解和咨询呢?”作为环保团体一员,李美华非常关注填海对环境的影响。她以港珠澳大桥的填海工程为例,施工期间,工程船的来往为海豚带来干扰,令海豚放弃了该处,施工完成后两三年仍未见踪影。李美华认为填海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明白社会必须向前,关键在于政府有否提供足够资讯,例如土地用途、受惠群体、选址的生态价值、如何回避和缓解对生态的破坏等,说服公众支持方案。然而她直言,目前的土地大辩论无法让她得到相关资讯。
我感觉政府有时是为了土地储备,我(指政府)填了‘一大忽’才算。
填海这么长的时间,一个无法逆转的破坏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再做多些规划、了解和咨询呢?
“在土地储备方面,规划不需要先出来,因为要保留灵活性。”邹广荣持相反意见,指由于时间太长,难以预测未来的土地需求变化,“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所谓人口的forecast(预测),但我可以颇肯定地告诉你,这些所有预测是错的。”他说,三十年前未必能够预想今天的情况,加上科技进步,未来的工作和休憩模式难以预测,固此在土地规划上需保留一定弹性,应付将来看不见的转变和需求。
填海而来的新市镇经常被批规划不当,既然是土地储备先行,又如何释除公众对规划的疑虑?邹广荣笑指:“其实新市镇规划得不好,跟它是不是填回来的不一定很大关系。有些不是填回来的(土地)其实也规划不好。”邹广荣认为香港政府对香港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批评政府目前的规划很零碎,“发展哪里想哪里”,以至在整体配合上往往出现问题。
在土地储备方面,规划不需要先出来,因为要保留灵活性。
政府目前的规划很piecemeal(零碎),发展哪里想哪里。
邹广荣认为,政府应先规划基建配套和大致的土地用途,至于每一块小地皮如何运用,可以容后再订,否则容易造成“左手跟右手不协调”,即局部土地运用与整体格局不和谐。他承认,目前土地大辩论的选项未必清晰,但他也解释,土地大辩论不是提供详细的方案让公众选择,而是提供框架,让大家知道增加土地供应的可能方法。
香港往哪里走
“其实政府是否也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发展蓝图?对我来说,我是香港人,感觉上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政府想带领香港到甚么位置。”对谈去到尾声,李美华提出,政府经常强调竞争力,但从未清晰交待未来愿景,包括人口结构及发展什么工业。邹广荣认为,经济结构必然影响土地用途,政府一直以来对香港经济结构变化没有想法,只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态度,没有担当主导的角色。他直言,政府有需要对香港作更清晰的定位。
【土地大辩论.对谈】系列相关文章:
钟国斌:边个吹黑哨? 尹兆坚:唔系黄远辉尹兆坚批夸大收地难度 钟国斌撑公私合营侯志强:新界人无奈接受丁权 欢迎取消政府规划不当 陈剑青:丁屋似第三世界施永青倡政府主导规划 释放农地施永青:港府应学新加坡 阮颖娴:未做到填海 = 有屋住? 环团:唔系咁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