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小事】搬迁4年 观塘同仁市集依然冇客到

撰文: 李颖霖
出版:更新:

自从观塘区重建工程展开,小贩们从物华街临时市场搬到同仁市集后,生意无以为计,市集亦终日冷冷清清。早上11时,半数商贩开始工作,但来购物的人只有零星少数,更多的只把市集当成捷径,穿过市集走到门外的小巴站乘车。

“古语有云,新屎坑都有3日香,我哋最初过嚟已经好差,就觉得:‘喂,3日都冇㖞!’”在同仁市集卖童装的四哥如是说。事实证明这“新屎坑”的确香了3日,因为他说后来情况一年比一年差:“根本冇人喺呢度揾到食。”

卖童装的商贩四哥指,搬来后生意一年比一年差。(李颖霖摄)

新档细如㓥场

回想起以往在物华街开档的日子,四哥记得当时的档口有展示区,可供他们展示商品,比起现时不足百呎的档口足足大3倍:“不过就算佢畀你摆,你摆出嚟,隔嚟又摆出嚟,中间条通道就冇晒,因为个通道太窄。”现时的市集设计尤如“㓥场”,没有了空间,“啲人就唔行入嚟”。

市集尤如㓥场,档口面积小了之余,通道亦相当狭窄。(李颖霖摄)
搬离街市范围后人流锐减,对市集造成不小的打击。(李颖霖摄)

搬迁以后人流锐减,四哥认为除了因为部分人不知市集已搬迁外,更大的原因是设计和观感问题:“因为你要通过一啲车路先入到嚟,好多人会觉得呢个系公厕,或者系一个唔知咩地方。我只可以形容,呢个系一个三不像嘅小贩市场。”他又指小贩主要做基层生意,街坊通常买完菜,就会到小贩市场逛逛,故档口地点要毗邻街市,惟现时搬离了街市范围,地理位置上亦对他们造成打击。

市集外是小巴站、港铁站,不少人将建筑当成通往车站的捷径。(李颖霖摄)

以为是Golden Egg

经营文具店的海叔亦形容搬来后的生意是“very bad”,他计算过4年来档口共亏蚀了廿多万。市集邻近市中心,起初他也以为这里的地理位置会是个“Golden egg”,问他认为问题出在甚么地方,他坦言自己亦百思不得其解:“你上地铁、上APM转右,嚟呢度转左之嘛,但系点解会搞成咁呢?”

对于搬迁以后人流减少,海叔直言他亦百思不得其解。(李颖霖摄)

海叔的档口位于市集的角落,和出入口有一段距离,他曾建议在自己的档口附近加出入口,但却遇上阻滞:“市建局就话佢哋ready,门都整埋,但系食环署认为我哋呢度120档全部签名先ok。”

要做part-time帮补生计

现时市集人流稀少、部分档口不开档之余,有档主亦因“做唔住”,打算将舖位交还,令市集更见冷清。四哥指,有档主要在外面做part-time帮补生计,闲时才回来开档:“你宁愿喺出面揾一啲part time,你都要返嚟呢度开档,帮补返呢度,呢一个可能正正系我哋成日挂喺口边嘅人情味。”

生意不理想,有档主决定将档位交还。(李颖霖摄)

在观塘靠当小贩“揾食”40多年,即使现时生意少、难以谋生,近60岁的四哥仍然留守。他说这个地方、这里的人替他养大了两个小朋友,已是他的家:“其实呢度系我屋企,一个大家庭嚟,我自己一家4口系一个小家庭。总之你有能力,都希望维持呢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