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米风波.政策分析】食米标准闹罗生门 市民吃饭要自求多福?

撰文: 张美兰
出版:更新:

浸会大学香港有机资源中心日前公布调查,化验市面45款食米的无机砷(砒霜)含量,点名指部分品牌的食米超出欧盟“婴幼儿食品原料米”的限量标准,惹来食米生产商不满,质疑是误导公众。有米商直斥,浸大采用婴幼儿食品的标准量度一般食米,并不妥当,要求浸大登报道歉。
诚然,食物安全一向备受关注,制定合适的监管标准就是为民众健康把关。白米是港人主粮之一,而本港就食米无机砷的含量标准远较欧盟寛松,食米的重金属镉标准也获港府建议放宽,与内地标准看齐。食米安全标准令人眼花瞭乱,难道日后市民吃一口白饭,也要自求多福?甚么标准才值得信赖?又如何解读这些化验结果?

浸大有机资源中心总监黄焕忠公布的食米化验报告引起轩然大波。(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19款食米致癌物无机砷含量超标 恐增致癌风险 百佳:2款暂下架

婴儿食品标准验一般食米 引起轩然大波

浸大有机资源中心上月27日公布的调查引起轩然大波,原因不难理解。该中心总监黄焕忠当日向传媒表示,无机砷被列为致癌物,过量摄取可引致中枢神经受损,减慢小孩智力发展云云。而18款在港有售的食米样本,验出介乎每公斤110至160微克的无机砷,超出欧盟标准定予婴幼儿食品原料米的限量标准,即每公斤100微克的无机砷。他指有关含量虽然不超过本港食米监管标准,提醒市民彻底洗米以去除部分无机砷,并建议政府收紧法例。

该中心以一个无机砷含量最高(每公斤160微克)的食米样本为例,15公斤重的小童每天若吃0.28公斤白米,即约2.8碗饭,便会摄取45微克的无机砷,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上限。

如此形象化的资讯,随即引起不少网民哗然,担心食米有食安问题,并惹来被点名的食米生产商反弹。实际上,甚么标准才值得信赖?如何解读这些化验结果?过量进食又是否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不少港人以白米为主食。(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毒米风波】台米商指浸大化验标准错 促道歉否则提告

立会将修例收紧食米砒霜标准 与欧盟看齐

白米是港人主要食粮,本港食安中心2010年至2011年曾做调查,发现港人每日从膳食摄入无机砷的份量介乎每公斤体重0.22至0.38微克。其中,白饭是主要摄取无机砷的来源,占总摄入量的45.2%。

《香港01》记者翻查资料发现,欧盟2016年已修订食品中的无机砷含量上限,精米(包括白米)的无机砷含量上限订为每公斤200微克,煮熟的米饭订为每公斤250微克,米饼、米制窝夫、米糕等订为每公斤300微克。至于婴幼儿食品原料米的无机砷含量上,则限订为每公斤100微克。

相比以下,本港目前就精米订出每公斤含1,100微克无机砷的上限,较欧盟标准宽松得多。不过,港府终于在2017年作公众咨询,建议条订《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精米的无机砷含量上限建议修订为每公斤200微克,届时会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看齐。港府最快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修订《规例》,料最快2019年中正式实施。因此,以欧盟标准、本港现行和即将实施的新标准来看,涉事食米,都没有超出适用于一般食米的安全标准。

被浸大点名指出无机砷含量较高的米产品。(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毒米风波】浸大误指毒米 百佳将Nishiki最高级特撰米重新上架

食米标准闹罗生门 关键在每日摄取量

今次浸大有机资源中心验米事件的争议点,就是标准尺度不一,以婴幼儿食品的标准衡量一般食米是否“超标”,情况就如将一般处方予成年人可安全服用的药丸,却以婴儿的药物服用剂量作比较,并担心若提供予儿童服用,该药丸会构成危害。

就客观事实分析,一般食米及婴幼儿食品的食安监管尺度,其实是两件事,浸大有机资源中心以监管婴幼儿原料米的欧盟标准,与一般食米的无机砷含量标准比较,不难理解为何米商会强烈反弹。然而,有机资源中心的说法是否完全不可取呢?

翻查资料,2010年世卫将无机砷摄取上限订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微克,若超过便会增加患癌风险。举例指,一名60公斤重的成人,每日最高可摄取180微克无机砷,15公斤重的小童则为45微克,如此类推。而有机资源中心化验显示,无机砷含量最高的食米样本达每公斤160微克计算,15公斤重的小童每日吃2.8碗白饭(含45微克)就可能有健康风险。换言之,不管采用本港或欧盟等食品标准,只要人体对无机砷的实际摄取量超标,健康便可能受威胁。浸大亦是以此摄取量为依据。

食安中心建议放宽白米含重金属镉上限,镉含量标准最高为每公斤0.2毫克,与内地看齐。(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毒米风波】浸大教授反驳:验米数据无错误 佢哋唔钟意无办法

收紧砒霜标准却放宽镉含量要求 和国际看齐还是退步?

每吃一口饭,到底是增添营养,抑或把食安风险吃下肚,专家从来强调是剂量问题,通俗一点说,饮水过多也可以致命,但不代表水有毒,不过食安标准制定确实非常复杂,一般人难以理解,也是事实。例如无机砷的法例规管将收紧的同时,另一种白米常见重金属镉,港府却建议放宽,由最高准许浓度公斤0.1毫克,放宽至0.2毫克。虽然有人担心放宽标准会令“毒米”大量入口,但这项标准除了和内地一样,其实也和韩国、新加坡,以至食安标准向来较严格的欧盟看齐。

当局解释,该标准是政府早在 1983 年订定,即使新标准改为0.2毫克,亦较食品法典委员会提出的0.4毫克为严格。尽管如此,部分议员及公众质疑,应该维持现行标准,并提出一个值得参考的说法:“进步的标准当然要跟,倒退标准为什么要跟随?”日后食米的各种食安监管标准走向松或紧,且要看监管部门的尺度基于民众健康抑或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