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财政预算案】破除理财迷思:量入为出不等于做守财奴

撰文: 周嘉俊 陈立程
出版:更新:

本周三(2月28日),新一届特区政府将公布首份财政预算案,外界估计盈余将达1,300至1,600亿港元,财政储备将破纪录增至逾1.1万亿港元。库房水浸,近日在媒体烽烟节目中,“派钱”声音频繁,背后原因是社会整体财富不断膨胀,但贫富却日趋极端的社会现实。特首林郑月娥对“无目的”的派钱流露不屑,但这位把“理财新哲学”、“管治新思维”挂在嘴边的特区掌门人及其政府,是否真能摆脱广受诟病的理财迷思,把口号转化为行动,造福香港?

多位关注公共财政的经济学者接受本报采访,为财政预算把脉时,不约而同指出,大幅增加医疗与教育资源并改革相关领域的僵化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制定人口与城市长远规划,都是香港亟需处理的要务。这些问题虽迫切,却也都是老生常谈。如同“派钱”声浪反映了市民对政府长年理财做法的失望不满,专家们在言谈间也流露对政府能力的疑虑,不相信决策官员能够精准判断社会问题根源,善用丰厚财政资源拆解困局。

林郑对理财新哲学的诠释,看起来大致和应了这些学者的建言。根据她去年竞选特首的政纲,理财新哲学包含以下四点:一、投资未来,为社会带来长期回报;二、防患未然,以预防性措施减低因延后处理而带来的额外财政负担;三、有效运用财务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四、落实税务新方向,透过针对性地减低税务负担,支持个别产业或引导社会经济活动。

人们担心的是新政府会否又是说一套做一套。过往政府每每以量入为出、审慎理财、积谷防饥以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危机等理由,辩解其运用公共资源的手法。公帑是众人之财,并非官员私产,审慎处置理所当然,问题在于,政府一直以来的理财哲学是真谨慎,抑或只是消极怕事的官僚习气作祟,明知应为却不为?

黄元山:去届政府没有刻意解释清楚收入增长大于支出增长,当你将这个计入考量,你有更大空间做社会事情。(张浩维摄)

香港财政储备远超“国际标准”

香港政府不缺钱,可谓本地乃至国际共识。早前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指出,受惠于物业及股票市场畅旺,本年度地价和印花税收入将超出预期,预计盈余相当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政府拥有10,738亿元财政储备,相当26个月政府开支。究竟政府预留多少储备才足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要避免收支大幅波动,本港财政储备至少要维持在本地生产总值(GDP)三成或以上。2016年香港GDP约2.5万亿元,按此“国际标准”,只需预留7,500亿元便足够。智库香港黄金五十创办人林奋强更认为,根据过往经验,香港最高峰时期只出现相等于九个月政府支出的赤字,因此预留九个月开支,即大约3,700亿元便足够。  

量入为出源于《基本法》第107条。该条文规范公共财政纪律,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然而,《基本法》并未为量入为出画上死线。究竟花多少钱、钱如何花才算审慎理财?《基本法》也没有规定。不过,回归以来历任财爷多奉源自港英政府40年前的“20%准则”为金科玉律。掌管过特区财政的前特首曾荫权在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指出:香港应该维持公共开支不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20%。

这项“财政纪律”出现的社会背景是社福开支大增,制订指标旨在防止财政失控,但也衍生为求“达标”而削减民生拨款的负面效果;它同时束缚了官员的思维,使他们不敢放手作长远规划,解决社会深层问题。当年提出这项标准的财政司夏鼎基,后来又在预算案中宣布放弃它。林奋强与中大全球政经硕士课程客席讲师黄元山,均不认为与GDP捆绑是制订公共开支标准的理想做法。黄元山直言这令政府“绑手绑脚”。他解释,政府开支增幅大过GDP增长,看起来是坏事,但与此同时,政府库房收入增长也大过开支增长,“很多时候政府跟你说开支大过GDP增长,好像是个危机,事实上政府年年有那么多盈余,却是常识……我比较认同开支增长与收入增长挂钩,这样一来,你将有更大空间做事。”

“家嫂”心态阻碍政府理财

对于政府拥有大量财政资源却“备而不用”,不少学者指是官僚习气作怪。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客座助理教授曾国平于《如何向香港巨额身家打主意?》一文分析,一旦官员理财出现问题,将会影响仕途,因此他们尽可能降低风险,“积累愈多的资产,更可能是量度政绩的一个标准。”反映官员有保守理财的诱因。

林奋强用“家嫂”形容这种心态,批评政府只懂替市民“省着荷包”,投放资源时畏首畏尾。“这是审慎理财吗?是错误经济思维!愚蠢!”他认为,官员“家嫂”心态一日不变,香港不可能展翅高飞。不过,受访学者均对政府改变管治思维不感乐观,中大工商管理学院高级讲师李兆波说,一些决策局长即使有新思维,但也同时抱怨“难以推郁下面那班公务员……我觉得这个文化不太理想。”

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警告,“政务官集团什么都不做,但到爆煲的时候一定很大镬”。他以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粉岭高尔夫球场用途争议为例,指出政府应对方式正正反映了“不做不错、得罪市民好过得罪权贵”的心态。他慨叹,“一个好的政府应是先知先觉,而不是不知不觉。”

李兆波:“有物业的人一定有钱,无物业的则好惨,社会好两极,贫富悬殊就这样形成。”(高仲明摄)

善用财政盈余 解决贫富悬殊

统计处去年公布坚尼系数,2016年最新数字为0.539,比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创45年新高。即使扣除税及政府福利后,坚尼系数为0.473,仍高于联合国订立的分配不公警戒线(0.4),比五年前仅下跌0.002,反映扶贫的成效有限。若以资产计算作为衡量标准,贫富不均将更严重。根据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11月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财富报告》(Global Wealth Report2017),以财富计算,香港的坚尼系数为0.851,是发达经济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0.861。

“有物业的人是赢家,无物业的人就好惨,大多数没有钱,好两极,贫富悬殊就这样形成。”李兆波慨叹,现时香港税制并不公平,向有物业的人倾斜,“拥有100间物业与拥有1个物业的税率是一样的。”

翻查统计处数据,由2011年至2016年间,除税后住户收入由0.521升至升至0.524,上升0.003,比除税前的坚尼系数上升的0.002为高,反映近年来,除税后的收入分布有恶化的迹象。李兆波认为,如要让税务达至财富再分配功能,应该引入累进物业税及累进差饷,让有能力人士负担更高的税项。

过往财政预算案中,派糖措施亦被批侧重中产,忽略基层需要,有违分配正义的原则。以去年财政预算案为例,政府差饷、薪俸税及利得税宽免支出合共292亿元,而综缓、高龄津贴、长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出双粮”,以及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及鼓励就业交通津贴只有36亿元,两者开支相差超过7倍,明显是“厚中产、薄基层”。

大众关注财爷如何在新预算案推利民措施。黄元山建议可以透过发展社区经济、共享经济等层面入手,例如设立墟市,让基层市民自力更生。“(就好像)在社区内有主妇煮饭后,透过平台卖给别人,会随时误堕法网,因为(售卖食物)要拎牌。政府在这方面可否想想?”他认为政府应在相关范畴的法例上拆墙松绑。

上文节录自第10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2月26日)《破除派钱迷思 真正还富于民 理财新哲学需变美好新景》。

预算案前瞻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2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