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缺油”如何治理?
充足的泪水,能够保持眼睛湿润,若泪水分泌不足或过度蒸发,眼睛就会变得干涩、通红,产生刺痛或被异物压过等征状,例如秋冬外出遇上大风,眼睛会有被刮过的痛感。这些痛感也会导致眼睛产生反射作用,刺激眼水短时间内大量分泌,所以流眼水也是眼干症的重要征兆。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眼科专科医生黄泽铭
眼睛的泪液层(泪膜)可以细分为油脂层、水液层和黏液层。水液层由泪腺分泌,保持眼睛表面湿润;普遍认知上的泪水分泌不足,医学上属于“缺水型”眼干症。不过“缺水型”眼干症患者,实际上并非大多数。
泪膜最外面、覆盖水液的油脂层,作用是减慢水液的蒸发,同样有助保持眼睛湿润;而眼睫毛根部的睑板腺,就是负责分泌油脂。如出现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油脂分泌减少,水液的蒸发速度就会增加,眼睛易变干燥,是为“缺油型”眼干症。临床上,接近70%患者都有睑板腺功能障碍;亦有一部份患者为同时“缺水”又“缺油”的混合型眼干症。
眼干症的成因众多,例如泪腺功能退化或受到破坏;年纪渐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佩戴隐形眼镜;也可能与患者本身的其他疾病,例如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譬如干燥综合症)、继发性病患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关。眼科检查时,病人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少于10秒,或泪液试纸测试(Schirmer test)少于10毫米,就属于干眼症。
严重的眼干症可会导致角膜受损,甚至影响视野。“缺水型”干眼症,一般可以人工泪液减少角膜受损,维持眼球表面光滑,但不能根治大部份患者的睑板腺功能障碍问题。近年,彩光治疗(IPL)成为干眼症的主要治疗方案,原理是以脉冲光带来的光热作用(Photothermolysis),清除眼睑毛细血管的发炎介质物,打通睑板腺,增强分泌油脂能力。
彩光治疗过程约10至15分钟,完成后医生会把患者睑板腺的油脂挤出来。手术每月做1次,3至4个月后会见到明显改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不少人士接受激光矫视后,也会按照术后评估和医生诊断,接受彩光治疗,以改善可能带来的眼干状况。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眼干症,需以不同方法治理,建议患者及早咨询医生意见。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