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医疗设施发展提速 智能化系统助乡郊远程问诊
印度对不少港人来说,观感上可能是个发展相对落后又人口众多的国家,其现时人口已经迈向十四亿,亦令人难以想像当地医疗系统是如何可以满足这样庞大的人口。笔者早前远赴当地参与大型国际工程联盟会议,发现当地医疗设施发展迅速,其全国病床数目不但在十年间大增四成,部分大型医院更加入了智能化仪器协助诊症及医院日常运作等事宜。如未来有能力可加大投资,加上当地资讯科技发达,逐步趋向智能化发展,相信不难见到全面智能化医院的出现,使病人服务更俱效益,亦不再受地域限制。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笔者早前以当选“国际工程技术士协议”(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sts Agreement)副主席身份远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参加今年由当地主办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同样以“首尔协定”(Seoul Accord)主席身份主持同时在印度举行的年度会议。与会国家及地区代表超过四十个,在整整十多天的旅程中,笔者接触了不少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工程业界人士,部分来自医疗相关行业,故有机会了解更多当地医院设施发展事宜。
据当地业界透露,印度医院及病床数目在过去十多年来迅速增加,例如由2010年至2020年间,全国整体的病床数目更由约120万张增至170多万张,增加逾4成。截至2023年,印度全国医院,包括公私营医院支出的市场额度更是以千亿美元计。尽管如此,在全球比例上当地每千人计算的病床数量仍然是颇低。
不过,与本港有所不同,印度医院以私立医院为主,占整体病床数目的7成。有当地业界人士承认此反映出公营医疗上的投入方面现时并不足够,但据知当地公营部门正努力追上需求,只是需求太庞大,实在难以百分百应付得来。因此,要确保当地市民能公平地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是当地有关部门的一大挑战,尤其偏远地方,如山区或农村等地,医疗服务覆盖率更加不足。
据讲,印度存在一种在亚洲拥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文化,可以为普罗民众舒缓部分医疗需求。它是称为“阿育吠陀”的传统医学体系,即是“Ayurveda”,由两个梵文字结合一起的,ayur 是指生命,veda 为知识之意。它们一起的意思是“生命的知识”,被认为是世界上极为古老、源自古代印度的全面自然医疗方式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阿育吠陀和中医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两者的焦点都放在患者身上,而不是在疾病之上。
其核心理念是维持自身心灵的平衡和和谐,才会令人体魄健康,其理论认为生活要避免过度亢奋,因为会导致胃酸过多,使人会变得易怒、焦虑等问题。过度亢奋亦会影响保护我们身体结构的关节、粘膜、脂肪而导致肥胖及抑郁等问题;而人的身心活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若过度失调,会带来焦虑、便秘、关节痛等。“阿育吠陀”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并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来调理和预防疾病。整体来说“阿育吠陀”认为可使用各种草药、香料、矿物等来治疗疾病,并以饮食疗法按体质调理饮食,在生活方式的调理则包括瑜伽、冥想及按摩等。
除了独特的医疗理念,印度资讯科技发展相对发达,相信亦可成为其补足医疗服务不足的契机。当地不少医院事实上均开始加入了智能化系统,例如电子病历纪录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及数码化技术的应用等,提高了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治理能力,亦增加了远端问诊的能力,令偏远乡郊地区患者受惠。为了增加诊症效率及作出更准确诊断,当地医生亦会透过穿带式设备去了解病人身体状况,甚至透过智能系统去协助作出临床决策,如以人工智能去作初步诊断分办,甚至连处方药物亦可透过智能系统完成。
笔者认为,本港及印度虽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同样努力推动医院智能化发展。不过,亦有当地科技业界人士指出,无论两地或其他地区同样要多加留意智能化系统带来方便及提高效率之余,有机会出现网络安全隐患或个人资料外泄等问题,故使用不同智能科技时也存在挑战,使用者尤其要正视及注重相关私隐及其安全保有等的问题。
印度当地医疗系统随著先进的科技带来迅速发展,笔者认为若世界各地能在其医疗体系引进更多智能元素,并作持续投资,加上政府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大家互相援引、交流学习及实践验证,相信各地未来要建成全智能化的智慧型医院亦非难事,希望借此能够以这种高效服务模式去应对社会上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