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措施缓气候变化影响 定目标路向更高效推动减排
极端天气影响全球各地人民的生活,连城市发展方向亦因此而有所改变。各地的城市规划者近年除了著力加强建筑物靭性去应对气候变化,不少亦会从根源入手,在新落成的建筑物或透过旧建筑改建工程,为建筑物注入可持续发展元素,透过节能减排去减缓地球暖化及减少带来更大污染,期望减慢环境恶化情况。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笔者早前参加了一个本地大型医疗行业研讨会,来自内地、澳大利亚、杜拜、瑞士、美国及新加坡等地的与会者分别讨论及交流涉及医疗建筑建设的两大方向,除了笔者在上一篇文章提及如何加强医院工程设施的靭性(Facilities Resilience),会上亦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设施(Climate sustainability)作深入探讨。
医院是城市中使用能源量较多的建筑物类别之一,有研究指一般医院的用电量可达到占城市整体用电量的8%。医院一般要24小时运作,虽然有人或认为即使加入节能措施,减排成效亦未必高。不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甚至影响人体健康,而能源使用量越高,长远亦对医院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能确保建筑物加入可持续发展元素亦是医疗管理及相关建筑业界的当务之急。
其实环保概念早于90年代已引入本港公营医疗系统,但当时的医院员工对减排未必有太多认识,对其重要性更缺乏了解;加上医疗系统复杂,单是院内的机电系统便涉及数十种,故当时医院即使曾提倡环保省电等概念,亦相对简单,例如主要鼓励员工多行楼梯及关掉没有需要使用的电灯系统等,整体资源投放不多。
至后来公立医院逐步引入LED灯,或更新较先进的节能机组等,却未有统一政策处理此议题,而且当时的医院仪器较难度量减排效能,故管理层未有投放太多资源于此类措施。记得当年笔者受命去处理此议题,除了透过学会交流活动到海外“取经”,亦曾向本地大学或政府部门以至相关机构“偷施”,或与对方合作,以先导计划形式去在医院试行节省能源项目,例如于系统翻新时加入节能元素,甚至将整套机组换更成节能机组,或先从较易入手的更换电灯做起。
笔者早年曾为医院引入能源表现合约计划,由节能专家按医院情况制定能节方案,并加以试行,省下的资金由双方对分,其后医院对环保措施有更多了解,故毋须采用此方法亦能自行推行节能措施。医院做到成绩后,便有更多议价能力去向总部贷款推行更多相关措施,甚至推行糸统性的减排目标,包括由总部订下机构宣言去整合所有医院的节能目标。
不过,即使订下减排目标,要真正推行亦不容易。为免影响医院日常运作,一般节能措施的更换均要分阶段进行,例如一间医院要更换所有冷气,一般需时3年或以上才能完成,施工亦要看季节,需于冬季时进行。
为了加强员工环保意识,院方亦会推出不同比赛或员工活动等去推广节能减排的好处,如医院联网或个人节能比赛等,鼓励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源使用。
近年大数据的应用越趋普及,医院亦会利用电脑系统收集数据,趁病房进行改装工程时在机组加入能源量度仪器,以便更精准地量度减排成效,度身订造减排方案。笔者认为,减排亦需有长远目标,借用政府所用的“4T”方案,即以“Target(目标)”、“Timeline(时间表)”、“Together(合作)”及“Transparent(高透明度)”为节能方针,相信能达至减排目标指日可待。
此外,上文提到医院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医院设施的韧性,看似有不同重点,但有数个领域事实上是相互重叠和互补。第一方面是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效率不仅可以减少医院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透过减少对电网的依赖和使用备用电力系统来增强其复原力。第二点是关于设施设计,医院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可持续性和复原力原则,例如使用适合气候的材料,纳入被动冷却策略,以依靠自然过程和建筑设计方式来散热,在不耗能或低耗能的情形下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并可以确保设施能够承受极端天气事件。
第三则是资源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如在部分设施同时设置多种能源供应可作选用,包括电力、燃气、或太阳能等,并将供应来源设计成可快速调动不同能源作互相补足,可以促进医院运营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最后则是协作和规划,医院设施保持有效的气候可持续性和确保其高韧性往往需要跨部门合作、战略规划,以及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医院的长期具生存能力,和持续提供关键性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
总而言之,提高气候可持续性和确保设施具韧性是医院可以同时采取的互补方法,去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又能够提高其承受极端天气干扰和增加其受影响后恢复的能力,以确保医院可向社会大众提供无间断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透过实施整体互补管理战略,不仅可以减少医院日常运作时对环境的影响,长远还可以增强其复原力,一旦服务被中断或发生紧急情况,亦能作更好的准备,而推行良好能源应用管理有助节约成本,长远可舒缓因服务增长而带来财政的压力,两者相得益彰。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