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院靭性设计保运作 多重考量兼顾交通畅达亦重要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仍频,为各国政府及市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当特大暴雨及特强台风来袭时,加上现代化医院有著极度复杂的机电或屋宇工程装备设施操作,要确保医院内各种设施的运作正常甚为重要,包括可应对突如其来对医疗服务的影响。因此,医疗建筑业界对加强医院工程设施靭性 (Engineering resilience)和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Climate sustainability)方案的讨论越趋普遍,笔者借此机会透过一连两篇文章作较深入探讨。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医院大楼设施的适应力十分重要,因此设有备用管道更替使用,令医疗服务可维持全天候运作。

笔者早前参加了一个本地举行的大型医疗行业研讨会,与会者来自内地、澳大利亚、杜拜、瑞士、美国及新加坡等地,分别讨论及交流涉及医疗建筑建设的两大方向,包括如何加强医院工程设施的靭性,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设施。先谈谈医疗建筑物“靭性”,它是指这些建筑物能承受外来干扰影响的能力,特别是即使建筑物受到相当程度干扰,亦可快速复原,这说明“靭性”可细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当建筑物承受外物冲击时,包括天灾和气候因素等,其冗余或备用的设施或容量如何能令其维持正常运作;另一种则是在建筑物承受外物影响下,由经风险考量后所安装的设施如何在服务受到影响后尽快恢复原貌。

至于不同外在因素如何对建筑物“靭性”构成影响,简单举例说,如果医院供水系统因某种原因突然失灵,而若医院自设大型水缸或设有多于一处供水来源,便无惧供水中断。同样,若医院自设发电机组,亦不怕供电受到影响而令医疗服务受阻,甚至若有安装不间断电力供应,就算出现突如其来的双重供电故障亦能应付紧急供电。但有关医院亦不时需要作出相对应预案的员工演练,当遇事时可及时作迅速及高效的反应。

此外,部分内部设计因素亦可能对建筑物“靭性”构成影响,如使用的建筑物料或工程糸统是否达标,在设计或规划时有适当预留额外强度或冗余容量,例如使用品质较高的合适物料,保障建筑物的使用期或承受更大使用量,而工程系统的冗余容量有助于确保假若系统出现故障,有备份系统可以无缝接管以维持营运。工程系统如电气、暖通冷气机、医疗气体或通讯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的故障可能会在医院环境中产生灾难性后果,包括危及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而冗余系统可将此类故障的风险降至最低。

其实早年建成的医院较少触及此课题,即使有预留空间去增加医院可承受或处理的服务量,亦是较单一化,主要触及一般运作及保养,鲜有系统性或宏观地检视医院整体设计对外来因素的可承受能力。不过,新落成或规划中的医院系统已逐步加入此概念,至于如何落实执行,可考虑五大范畴或处理方向。其一为加强建筑物的预防性(Preventive),应先系统化地为建筑物设下定期巡查、维修及保养程序和时间表,以求能在事故发生前找出问题,及早处理。另外,建筑物亦讲究增加其吸收能力(Absorptive),即若遇上地震等天灾,建筑物需有一定能力去承受或应对。

至于大楼的适应力(Adaptive)亦十分重要,例如在遇上电力故障时,大厦如何改变供电模式或使用其他方法去维持运作。至于建筑物的改造能力(Transformative)亦不能忽视,例如若在兴建病房时有“两手准备”,将部分普通病房建成可转换式病房,一旦疫情爆发时可即在短时间内变身改为隔离病房使用,大大有助增加本港医疗系统的整体应变能力。

最后一项则为大楼的可学习性(Acquisitive),即建筑物使用者能透过过去经验取得知识。例如,以往曾因为雪柜内警报系统失灵,令需冷藏的疫苗因柜内温度上升而坏掉,汲取教训后,医院便会安装多于一组感应器或独立警告系统令冷藏系统运作正常。另外,数十年前加护病房在设计上,各张病床均使用同一组供电漏电保护系统,但曾经因其中一张病床有仪器漏电而令整个系统跳掣,波及整间病房各病床电力供应,大大影响到病人服务。最后笔者当时作出现时认为理所当然的简单更改设计,令每张床病改设一套独立的漏电供电系统以免重蹈覆辙。这些种种影响到笔者在数十年间在医院设施设计工作上的取向,以靭性为本的医院设施设计亦因此应运而生。

其实,除了医院内设施,院外一带的交通系统亦对医院设施靭性亦有不少影响,可算是外在影响因素的一种。如早前有指沙田T4干道工程造价太贵及多年后有替代道路而受到争议,笔者认为应细看该干道建成与否是有机会影响沙田区内、包括公立医院一带的交通情况。而按笔者以往亲身经验,无论在公在私,都感受到沙田一带,尤其驶往大型公立医院周边的道路确甚为挤塞,塞车问题甚至已困扰沙田居民多年。

沙田区经常出现交通挤塞,令道路使用者承受损失,而T4 干道与长远有助舒缓区内的交通问题。

以往笔者因工作不时往返沙田的医院,而因女儿曾就读乌溪沙一所寄宿中学,笔者经常出入该处深感塞车之苦;而早在八十年代,笔者亦曾参与当区大型医院工程亦深深领略当时的交通苦况。因此,笔者认为若能建成干道,有机会尽早减缓困扰沙田多年的道路挤塞问题,不但对区内居民有益处,亦能令医院运作更畅顺,一旦发生大型事故亦能作出更好的夸区支援,实在不容忽视新干道建成带来非金钱可比拟的医患裨益。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