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离开不了三不朽
今天 (七月十七日) 是中学文凭试放榜日,无论成绩如何,在此勉励学子们放眼看未来、更上一层楼。早前笔者获邀出席一学校毕业典礼,喜见几百名中小幼学生济济一堂,讲述了一些关于21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希望在此与大家分享。
撰文:新界东医院联网总监及威尔斯亲王医院行政总监钟健礼医生
我们正身处科技颠覆性创新的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科技迅速崛起,无论衣、食、住、行,以至学习和工作都正在快速变化。以往大家去外地旅行时,都会为不谙当地语言大费周章,例如临急抱佛脚,学习一、两句日常用语,或预备大量资料以备不时之需。今天只要一部智能手机配合即时翻译程式,无论在餐厅点菜、出行问路、阅览旅行资讯等,程式都可以帮你即时翻译,你还可以选择以文字方式表达,或是透过电话语音替你讲出所想,既方便又实用。
科技改变的远不止于日常出行。以医科为例,解剖学是医科学生必修科,他们既要学习亲自操刀解剖,亦要研读一大堆文献,以了解人体各个部分。时移世易,随著混合实境 (MR) 技术日趋成熟,人体结构、血管循环、神经系统都可透过MR巨细无遗、立体化地呈现,教学上医科学生当然如获至宝,临床上该技术亦对术前准备、提升手术安全大有裨益。
医疗科技精进临床服务的例子亦多不胜数。除MR技术外,手术机械人亦尤其吸睛,医生拿著控制器,控制机械人精准地完成高难度程序,过程看似打游戏机一般,实质是科技与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代替医生的一双手。此外,医疗上应用人工智能亦不遥远。公立医院早已应用人工智能协助医生处理大量病人诊断,识别需要跟进的个案。
上述例子确切反映数字科技发展在社会引起的重大影响,甚至有人形容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学习与工作亦早由死记硬背、惯性恒定的工夫,转化成运用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新技术去解决问题。然而在数字科技热潮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很快就会被超越、取代,但有没有甚么是永不过时呢﹖
笔者曾阅读一篇文章,讨论网民列出20大“过时”价值观,有些是笔者不敢苟同,好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狮子山精神”、“不怕蚀底”等等,这类价值观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核心价值。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的重要元素,例如中大医学院把“生命伦理”及“医学专业”列为必修学科,加强医学生操守及专业精神方面的培育,让医学生成为杰出和有承担的仁医,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永不过时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中早有提倡──成功的人具备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凡事遵守道德的行为[立德];作能够利益他人的事[立功];在观念上或语言上,安慰鼓励,甚至导人改过迁善[立言]。这些育人的真理历千年而不朽,亦是在千变万化的科技新时代中需坚守秉持。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