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做人不要太方皓玟 躁郁症忌同情、陈腔滥调式安慰

撰文: 林芷欣
出版:更新:

话题作《一念无明》终在上周上映,饰演余文乐未婚妻的方皓玟,本打算三十岁组织幸福家庭的她,被病发的余文乐打断计划,随后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赎与“宽恕”,又误以为这样可以协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为是,再加点责难与“伪宽恕”的捉错用神,加上方鼻泪眼泪并流的精湛演绎,实在令人看得肉紧。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郁症患者,女性发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当中的高危期为15至25 岁。要是另一半,或是身边朋友怀疑,甚至被诊患上此症,要是换了你做方皓玟,又应何去何从?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话题作《一念无明》终在上周上映,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与曾志伟这段㓥房父子情固然值得看。但戏中亮点,却落在饰演余未婚妻的方皓玟身上。本打算三十岁组织幸福家庭的她,被病发的余文乐打断计划,随后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赎与“宽恕”,又误以为这样可以协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为是,再加点责难与“伪宽恕”的捉错用神,加上方鼻泪眼泪并流的精湛演绎,实在令人看得肉紧。骂还骂,要是换了你做方皓玟,又应如何自处?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郁症患者,女性发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当中的高危期为15至25 岁。要是另一半,或是身边朋友怀疑,甚至被诊患上此症,哪些说话不应该说?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1. 先学习什么是躁郁症

虽然情绪病在社会上的讨论愈来愈多,但我们对躁郁症的了解,始终不及抑郁或是焦虑症。同时因为身边人情绪两极,没有单方面的极度抑郁或焦虑症状,我们一般不容易觉察,外国有些研究统计更发现,有些患者因征状不明显,可能拖延12年才能接受正式治疗。所以要协助身边人走过这难关,除了观察其情绪波动变化,有否至少连续一星期,出现异常及持续的高涨、兴奋、或暴躁的情绪;同时间又经常焦虑症、滥用安眠药和镇静剂、酗酒等。第一步是学戏中饰演爸爸的曾志伟那样,多了解病症成因,以减少误解偏见,继而寻求专业意见。

参考网站:医院管理局纽约精神卫生办公室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2. 切忌过份“同情”

关心患者是好事,但切忌表现得过份同情。戏中余文乐出院后致电旧战友Louis帮忙找份工作,对方怕他应付不来,只不断说要聘请他任freelance,气得余反问是否同情可怜他。专门研究躁郁症的精神科医生David Sack指出,没有人希望被可怜,我们应做的是确认身边人正处于难关之中,而我们会从给予协助,有这种支援已足够。

3. 别再陈腔滥调说“冷静”、“开心啲”

不少患上过躁郁症的患者,都过著坐过山车般的情绪与人生。情绪忽然高涨,又突然感到自己一无事处,甚是抑郁。Dr. Sack亦指出不要以为说什么“冷静”、“开心啲”等打气字句就能帮忙回复情绪中间点,要是能平静、提起劲他们早就做了。作为身边人,我们可以尝试问他们有什么可以帮忙,或是提议一些大家都可以一起做的事,简单如外出呼吸新鲜空气已可。当对方没那么紧张,再跟他们详谈下次发现类似情况,可以如何帮忙,再作对策。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4. 没有人想自己有病

余文乐在戏中求职时有一金句:“Bipolar还bipolar;Bipolar disorder还bipolar disorder,我可以好order咁去bipolar。”事实是遗憾的,作为病人,既不能完全order(控制),更不能选择从未患过此病。时至今日,医学界认为遗传因素、脑部结构、脑部神经传递物质失调、荷尔蒙变化、压力及曾遇重大变故等,都可以是成因,且非单一成因导致。所以即使你口才如何了得,都难以三言两语令身边人开心起来。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5. 不需要一名褓姆

不论是作为另一半,或是闺蜜好友,鼓励患者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吃好的、睡好的,多出去走走再避免接触酒精,总能给予他们能量控制病情。他们不需要一位褓姆(或是多了一个阿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陪伴作健康活动的人。值得留意的是躁郁症与滥用药物、酒精等问题经常一同出现,要是你们以往同好杯中物,也应该尽量减少这类活动。

电影《一念无明》近日上映,引起社会对精神病的关注。(电影剧照)

6. 身边人停药,切忌发怒

曾志伟一句:“你有病,你要食药!”全场人暗暗和议。但抚心自问,我们知道身边人为何停药吗?体重急增、情绪迟钝、性功能障碍等都是药物的副作用,他们可能还认为感到抑郁是由于药物所引致。与其迁怒他们,不如先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状态,认真地聆听他们的心声与需要,继而鼓励他们约见精神科医生。但要是发现任何伤害自己甚至是自杀倾向的行为出现,便应立即通知相关治疗人员。

7.“唔系所有嘢都可以外判!”

“唔系所有嘢都可以外判!”是作为爸爸的曾志伟,於戏中末段有感而发的一句讽刺话。要是身边的朋友患上了癌症,我们会不时探望,或是写卡送礼聊表心意;但换了是情绪、精神的疾病,我们总有种错误观念,就是别碰他,让他们自己冷静一下就会好。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感到被世界遗弃,才是最令他们绝望的感觉。躁郁症与糖尿病和心脏病一样,属长期疾病,需长时间妥善治疗。只有跟他们真正关心、互动:一次失约、惨吃柠檬也不要气馁,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转化成勇气,走出困局。

(《一念无明》电影剧照)

资料来源:www.psychologytoday.com、医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