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路:抑郁女懒理DSE 不怕输在起跑线 专心反思人性阴暗面
今年18岁的少女Suki,是去年香港中学文凭试(DSE)考生。跟许多同届学生相比,她的文凭试生涯有点不一样。特别在中六时,当同学们每天“朝九晚六”地重复著上学、补习、温书的“仪式”,比上班族还要忙碌时,她却独个儿在家绘画,连好友都好奇她为何从学校“神秘失踪”,“怎么整个中六都见不到你?”当别人废寝忘餐地操练试卷,务求愈多愈好,她却毫不在意操练的份量,反而每天的生活都在画画、画画和画画,尽情投入个人世界。甚至应考时,其他人都以破釜沉舟的心态应对,但Suki的心态是“尽力就可以”。与记者分享当时的作品时,她稍微提高尾音,不忘自嘲一番:“这些都是DSE期间的画作,可见我在DSE期间都在画画,不是温书。”
这是她应考文凭试期间的生活,也是她经历抑郁症的历程。或者如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所言,中小学生自杀成因,未必与教育制度有直接关系,但无可否认,学业成绩确实是学生的压力来源之一,Suki也不例外。一句“赢在起跑线”,将所有人拉上同一条马拉松跑道竞技,人生地位、成就、价值由数字量度,小时候是“分数”,长大后是“收入”,更将人划分为“胜利组”和“失败组”。而文凭试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恍如踏入人生升降机,赢的可以在社会向上流动,输的就只可原地踏步,甚至永不翻身。拼命努力读书,一点一点累积知识和考试技巧,取得比他人更高的分数,就是成为“胜利组”的方法。
不过,轻微读写障碍将Suki的起跑线往后移,令她距离其他人更远。在band 3学校读书的她,自觉在拼写英文生字、记诵课本内容、写作能力上,都要花上更多力气和时间,才可追上其他同学,故此,她在校内的成绩,都是偏向落后的,若然要成功考上某大专的高级设计文凭,将来开设画室,英文科成绩便是她的大敌。“因为有梦想,所以令自己很大压力。”可惜,由中四开始,不断努力钻研课本,没有将她拉近目标,一点一点累积的,反而是忧虑、烦躁、迷惘。直到中五下学期快要完结,疲倦、难以入睡、食欲不振、集中不到精神、恶心感觉不时涌上心头等生理反应,更将她的负面情绪外化,提醒她情绪“问题”已经一步步影响日常生活,于是她决定寻求医生帮助,才惊觉自己已经患上抑郁症。
读书时,她面对的是压力、失败感、无助感,惟有在作画时,她才享受到成功和满足。在画作上添加一笔又一笔,将心中构思逐一呈现的过程,让她可以暂时忘记文凭试、对自己的期望、对未来的迷惘。虽然她不能控制公开试的成绩,但她可以全权掌握画上每一笔的方向、力度、颜色。“绘画是神奇的魔法,将坏心情统统变走。因为绘画时,我可以专注在画上,好像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不会想起烦恼的事情。”所以画画一直是她抒发情绪的方法,而故事的转捩点,是中四一次视觉艺术课上,老师首次要求她自拟题目绘画一系列作品,作为校本评核。在朋友介绍下,她接触到名为《疯子的世界》(原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收录了内地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作者不带批判地呈现出他们的世界观,挑战世人对天才与疯子的定义)和鲁迅名著《狂人日记》后,决定以“人性”为主题,寄情创作,将自身经历幻化为创作灵感。
尽管药物有助她放松心情,但真正慢慢将她由情绪监狱释放的,是绘画。透过绘画,她把“人生最低潮的时期”真实地记录下来,支撑过公开试的“艰苦岁月”。今天,她更以画与大众分享个人回忆。“我庆幸有这个经历,这是我人生很重要的回忆,如果没有当时低迷的时期,都不会有今天带点震撼性的画,对于当时的画作,我感到很自豪,我现在未必可以画到,所以不会感到后悔。”因为先天障碍,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跑道上,她可能是“输”的一个。但亦多得抑郁症的经历,让她比其他人更早反思人生路,醒觉到个人天分根本不在书本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盲目跟随主流,拼命温习和考试,不是她应该走的道路。跟社工多次倾谈后,加上父母全力支持,她终于慢慢下定决心,踏上另一条只属于她的分支路,注专艺术创作。她更语带坚定地分享,她的梦想是将来开设画室,将所有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其他有心人,将绘画的感动带给他人。
即使最后公开试的成绩未如理想,她未能顺利入读心仪科目,她也无愧于心,因为她在过程中得到的,比一般人更多,“就算考完DSE之后,我都有继续画画,因为这是我的目标,而且我已经比其他人更早踏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