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炮软珊瑚女专家 从爱上海洋到“走塑”生活:我不再只顾自己!

撰文: 林芷欣
出版:更新:

珊瑚总是太遥远,“走塑”似乎太麻烦?如果说海洋有超过八成垃圾,来自陆地;你又会否更着紧?很多事既远且近,正如本以为这是个环保故事,但原来是一个土生土长香港女生,被香港海洋感动而付出的故事,又会否令你感动而愿意改变习惯?摄影:陈嘉元

“在2050年,全球珊瑚礁恐全部消失。”访问甫开始,记者椅都未坐稳,Samantha便急着说出“真相”。“有些人去潜水,看到白茫茫一片觉得好靓,那里的珊瑚礁其实正在受压。呢一两年其实好惊,特别是大堡礁、夏威夷等地,海水温度高了很多,北大堡礁死了超过50%珊瑚。哗!我一边讲一边毛管戙。”这位说起海洋及珊瑚便非常肉紧的女生,是香港土炮的软珊瑚及海洋保育专家Samatha Lee。

因为一个要潜水的研究,误打误撞,让Samantha爱上海洋。(陈嘉元摄)

珊瑚太远?原来香港也有美丽水世界

无动于衷,或许正如Samantha所说:“我们跟海洋问题connect唔到。”

正如笔者第一次接触Samantha的故事,是在报刊的访问中,听她说海洋、讲环保,总是觉得“珊瑚太遥远,走塑太麻烦”。但说着说着,你会发现她对海洋、对珊瑚的着紧,不单是出于她对工作的投入认真,更是出于对香港的热爱,甚至是经历了由海洋去孕育,让她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才燃点出的使命感,完完全全、不折不扣,一个香港女生与海洋的成长故事。

香港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也是让初次潜水的Samantha非常惊喜的事。(受访者提供图片)

第一次学潜水,已经想放弃

“中学时代我很hea,一直打算读唔成书咪去做sales。大学时,人人都话pure science是水泡科,那时进了中大生物系,其实兴趣也不大。”Samatha笑言当初读生物,只单纯出于动物的喜爱,想不到及后的final year project,影响了她的一生。“我不喜欢在lab工作,当时刚好有位教授做海洋研究需要潜水,觉得好似好威就跟了他。”“怎料第一次揹起潜水装备去泳池练习时,重得令人走几步也非常辛苦,我已跟自己说不如放弃。”

潜水为研究:从此改变性格、思考

没有堂而皇之的使命感,只有“不服输”的心态,眼看同伴做到,自己也不好意思放弃,硬着头皮又走到海边。“第一次潜落海洋,才发现原来水底有咁多声!滴滴塔塔!完全冇谂过,原来香港个海底都咁靓!”在香港东北面水域,有个地方叫石牛洲,也是令Samantha一潜难忘的地方。“第一次潜下去6、7米开始,已经全是珊瑚,粉色、紫色,密布得像个花园。加上当时是冬天,人半身大的水母飘过来令我很震惊,落到底更看到两条酒楼大圆台般的魔鬼鱼!原来香港的生物多样性,绝对不比外国差。”

潜水做研究时如何写字?就是靠这种胶版及铅笔,一做完研究上水后,就要影印备用。(陈嘉元摄)
潜水不但令Samantha性格变得更外向、坚强,亦令她对自然关注更多。(受访者提供图片)

“有5年时间,是每星期潜两次,每次3个dive,夏天要潜、冬天要潜,m到都要潜!试过落完水上来,双脚己没有知觉,那段日子真的很tough。”Samantha笑言由核果螺到软珊瑚,接踵而来的研究项目,不断潜水的锻练,也培养出她对生命,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前冬天洗手都怕冻,现在去潜水也可以,再辛苦的日子都是这样过。以前我性格内向,渐渐愈来愈外向。去思考生活时,也不再只想自己,而是自己可以如何影响身边人,甚至再想远点,如何影响世界。”“一座1米高的珊瑚,可能游船河一个船锚掉下去,生长了几百年的珊瑚就此死掉,其实我也可以为海洋做些事?”

更多访问相片:

+4

气温急升,珊瑚集体“自杀”?

要为海洋做些事,或许先由Smantha最熟悉的珊瑚说起。北大堡礁的珊瑚出现白化现象,跟在香港,冬天也坐冷气房的我们,听下来毫无关系。或许,我们应先要了解,珊瑚为何变白(亦即“白化现象”)?“珊瑚最理想是生长在18至25度的环境,而我们人类很多活动制造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时靠海洋去吸收大气之中的热能去维持温度平衡,可是大量的碳排放,亦令地球愈来愈热,海洋就似煲水温度愈升愈高。”“珊瑚好有用但好脆弱,而且对温度敏感,太热会踢走跟它共生及为它制造食物,亦令它有万千色彩的虫黄藻,挨饿下便会露出原底(骨骼的)白色,亦即出现白化现象,渐渐饿死。”珊瑚礁,像是水底的亚马逊森林,为不同鱼、虾苗的孕育场所,珊瑚一死会影响整条食物链完全失衡。

Samantha指香港水域的珊瑚礁暂未出现白化现象,故成全球研究对象之一。如Tara 探险船亦将于3月7日至15日抵中环码头停泊研究,如想对珊瑚了解更多,届时公众参观的机会便不可错过。(agnès b.、Tara图片)
+2
“在海中看见珊瑚常被潜水人士、船锱不小心破坏,甚至为社会发展而牺牲,便想出其实我也可以为海洋做些事。”(陈嘉元摄)

急速消失引起世界各地的海洋保育团体注意,好些计划如agnès b.所支持的TARA太平洋考察计划,亦正于这两年间,研究珊瑚被圣婴现象(异常升温)冲击的问题。“其实好大无力感,全球愈来愈热,但好多人没理会,觉得珊瑚礁死了又如何?”Samantha再次肉紧地说。“我做了保育十多年,点解大家都觉得唔急切、唔多理会?有时夏天,家中冇人都会开灯、开冷气;商场冷气更是冻到飞起!大家不是感受不了极端天气,有时好冻、有时好热,点解始终无动于衷?”

这款eco wrap上的图案,皆是受污染影响的海洋生物。海龟喜欢吃水母,胶袋在水里飘,经常会被误吃; 弃置的塑料渔网,最易把海豚绊倒,使其无法上水面呼吸而死。(陈嘉元摄)

从爱珊瑚到“走塑”:我不奢望伟大

除了将生命投放于海洋保育,这两年她花更多的工余时间,引入了西班牙的Eco wrap面包袋,由入货批发、社交媒体出post一脚踢,甚至提议厂商,改良出香港人合用的Grab'n'Go版本。一切源自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吹掉货柜船上大量胶粒落海的一刻。“我当时带队去到螺洲清理垃圾,第一次看见垃圾根本多到飞起,好些海蚀洞发泡胶、垃圾高至3、4米,数量之多令人非常震惊。”“那刻我有好大反思,原来自己做海洋保育也没为意走塑。鱼、龟会误以为细胶粒是食物,吃下可能死亡,也会让毒素却积在脂肪层,结果人食鱼腩时,便将毒素一并吃下,终归也是影响人。”其实绿色和平2016年亦发现,香港人常食用的乌头、蚝、青口,蓝鳍吞拿鱼等170种鱼及海洋生物都含有微塑胶。

我觉得可以为海洋做些事,我不奢望可以很伟大,只希望可以提高意识,自然有其他人接力去做。
香港海洋保专家 Samantha Lee

你可能以为胶粒总是别人惹的祸,但其实所有塑胶垃圾,都会分解成细粒、不会消失。“150年第一批塑胶,可能只是变了microplastic再变nanoplastic,而愈细愈容易带动细菌、有机物散布四周,愈容易进入人体。”“同时很多人觉得我有掉进垃圾筒,那些垃圾不关我事,但其实海洋八成垃圾来自陆地。运输垃圾过程中,在集水渠、污水渠,掉进海洋非常常见。”不只在香港,在全球片微塑胶密度最高的海域——地中海,TARA亦曾进行7个月的研究,发现当中更有90%来自陆地的污染。

+5

所有资料看下去令人感到绝望?在下笔之时,台湾宣布将在2030年,全面禁用塑胶袋、免洗餐具、外带饮料杯及塑胶吸管等一次性制品;香港亦于所有政府建筑物内,正式开始停售一公升以下的瓶装水 。你不一定要像Samantha全身投入海洋保育,但从自身习惯开始改变,对海洋友善;也许只有这方法,才能为时未晚。

【agnès b. x Tara太平洋考察计划 - 香港站】自2003年起,agnès b.先后支持Tara探险船研究气候变迁下的北极、地中海塑胶垃圾及海洋浮游生物等问题。于2016至18年进行的太平洋考察计划,为期两年半研究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大量消失的情况,及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影响。开放日期:2018年3月10日 (六) 至11日 (日)时间:(周六)上午10至12时、下午3至6时;(周日)上午10至12时、下午4至6时地点:中环9号码头预约参观、费用全免(有关预约详情,请留意agnès b.的Facebook专页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