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症】想太多有反效果:做了决定勿回头!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要是不是跟“死党”约会,总会出现这样的对答。“想吃甚么?”“无所谓,你选吧!”这样“纠缠”,顶多浪费时间,和最后到一间大家都没有兴趣的餐厅,但要是人生大事我们都是犹豫不决,把主导权拱手相让,那可不行。

(《Shopaholic》剧照)

患“选择困难症”:不想承担后果

(《交响情人梦》剧照)

要“对症下药”,要先了解为何我们都会害怕选择。就以以上那每天都会发生的对话为例,那绝对是“口不对心”,因为每人都会有喜恶,只是我们害怕自己的选择对方不喜欢,便不想做决定。逃避决定其实即是逃避责任和没自信的表现。因此我们都“避得就避”,小至午饭吃甚么,大至选择伴侣、投考哪一份工作、发展某一项专业等等。就算好不容易作了决定,我们还是会坐立不安。

笔者的“选择困难症”也十分严重,每每遇到“选择题”,我都喜欢拖到最后一刻才回答,有时甚至是等到选择减少,最后便把剩下的称为“天意”,仿佛最后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是我的责任。犹记得去年一边当空姐,一边兼职读书,终于毕业了,却犹豫不决,是否真的要放弃这自由自在,却没有自己的工作,去追一个人人都认为艰辛的梦呢?于是我一直给自己籍口,不停的去旅行让自己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最后却因为受伤,短期内不能穿高跟鞋而辞职了。每当我想要回望,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痛楚都会提醒我:这是唯一的出路。但没有“痛楚”,我们就不能走得义无反顾吗?

(《500Days of Summer》剧照)

这放于感情上也一样。有位朋友与男友纠缠多年,离离合合,到最后男友忽然又失踪了,友人问她:那分手了没有,她感觉那答案也跟他一样失踪了,最后那朋友一言惊醒梦中人:“其实你可以选择啊。”当晚她就分手了,原来选择不是负担,也不必恐惧,而是出口。

延伸阅读:【你不是真正的快乐】2018目标:不储钱不“上位”,只求快乐?

决战“选择困难症”:靠“比较法”、“分析优劣法”、最重要是“guts”

(《解忧杂货店》剧照)

要作出“明智”决定,首先是不要逃避它,但只让不同选择在脑内打圈也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比较不同的选择时,我们可从以下的方向思考。

曾就读哈佛商学院的美国作者Suzy Welch就发明了“10/10/10思考法”,即是我们把问题放到三个不同的时间:10分钟后我们感觉如何?10个月后感觉如何?10年后又会如何?这样我们退出现状,以另一角度看问题,眼光放远,不单让我们认清目标,或许也让我们意识到现在的问题未如我们想像中严重。

美国哲学系教授Ruth Chang也提议当我们面对难以抉择的问题时,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把选择的长处短处列出来。这样我们便会知道,或许这些选择没有对错,只是我们有不同的需要。光想是不会有进展的,不妨拿起纸笔,当你看见某一个选择的“长处”越写越多,你便找到答案了。

以上的“小贴士”确是可以让我们思路更清晰,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有信心。想太多不等于那是最好的选择,衡量利弊得失,作出决定后,便应义无反顾,不然只是苦了自己。

(《500 Days of Summer》剧照)

作决定后切勿回头:人生只有一次,不能比较

(《One Day》剧照)

回望和反思是需要的,但当我们事事后悔的时候,我们便是时候暂停了。 试想像,一直只会回望,哪人生如何向前?

简单来说,就如去旅行购物,每每看到心头好,都不知道应否购买。买了,整天要拿着,又不知是否已是最便宜;不买,就怕错过了就没有了。基于“害怕错失”的心理,很多人最后都会买,本应是件乐事,但最后却会不断在不同店铺看到一样的商品而“胆颤心惊”,害怕自己买贵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比较没意义,结果不会令我们更快乐,购物尚可以价钱𧗾量,但人生中的抉择又哪可比较呢?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回头走,也不能倒带,选了这直路,便永远无法得知那弯路的风景。后悔只是我们想要逃离现况,便幻想另一选择比较好。但是,未走到最后,你又哪知最好的不在后头?

若你跟我一样患“选择困难症”,不如就趁这新一年订新目标:果断决定,义无反顾!

延伸阅读:【2018目标】“快”是一种强迫症?慢慢来其实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