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17号影评|奉俊昊一原因将7号改为17号 主角名字亦暗藏隐喻
【米奇17号/影评/Mickey 17】诚如耳熟能详的“忒修斯之船”理论,如果忒修斯的船木全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米奇17号》沿用小说则提出科幻概念,如果一个人的回忆、灵魂都重新被装填在同样的身体里,那么他还是他吗?
米奇17(罗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 饰演)性格敏感怯弱,米奇18却是躁动愤怒,他们便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米奇17号》剧照👇👇👇
奉俊昊是社会学系出身,所以更著重原作小说的社会主义,将原作小说的“7号”更改为“17号”,笔者认为是17的罗马数字“XVII”,在拉丁语中有“我的生命结束了”的意思,生命结束了,另一生命看似展现,但他们在资本社会里却只是消耗品,生命本就可以替代,在上层者说没有人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小小螺丝钉,实则是要你随时准备好牺牲,千万别做任何反抗。
“米奇17”原名是“米奇巴恩斯”(Mickey Barnes),mickey是老鼠,barns是粮仓,一再繁衍的老鼠,没有人权。
奉俊昊曾多次强调最爱的导演是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称许他在看似平常的生活里衍生出暴力、仇恨的惊悚况味,《米奇17号》除了再次致敬亨利在政治讽刺、惊悚的高招趣味,更浓缩化近代历史,哥伦布殖民南美洲、纳粹菁英统治以及韩国贫富阶级差距,缩化进一部137分钟的科幻黑色喜剧里,《米奇17号》的喜剧桥段越多,高层议员越愚蠢,故事则显得越悲哀,我们这群观众看了哈哈大笑,仿佛完全以为置身事外,但事实上我们就是身处于殖民地的芸芸众生,只要一点点小八卦、小娱乐,就可以满足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一生是多么的空虚啊。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米奇17号》宣传活动照👇👇👇
《米奇17号》再度展现奉俊昊看似凌乱的节奏掌握,时快时慢,刻意打乱观众体验,却又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另也传递他钦羡“怪物”的无知、单纯,《韩流怪吓》(The Host)被美军养大的汉江巨兽、《玉子》(Okja)最终则只是展示品,《米奇17号》则有无数的善良伏虫,拯救人类,却又被人类所害,奉俊昊血淋淋展现殖民者、被殖民者的残酷对立,从来没有共存,有一方必定要彻底灭绝。
但这一切必须是有趣的,“米奇”一再经历暴力虐待、伤痛以及死亡,肉身实践的生死论点,换来众多角色一句好奇的询问“死亡是什么感觉”,而在繁复的工作之下,能让他感到生命价值的事物,竟只能是食物与性爱,不需要任何知识、能力,外太空的消耗工真正成为了白老鼠,而他竟已经习以为常。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玉子》剧照👇👇👇
虽说奉俊昊喜欢拍阶级观念,将其符号化、现实化,《末世列车》(Snowpiercer)透过车厢区分,《上流寄生族》则是两间完全不一样的房子,《杀人回忆》(Memories of Murder)、《骨肉同谋》(Mother)更透过一宗杀人案带领观众看见贫富阶级的生命贵贱,《米奇17号》虽是重复一贯的核心,所要讲的事物却可能更广袤,更巨大。
我甚至看到后来不免怀疑,也许“米奇17”与“米奇18”的相爱相杀,同处一室却要分享爱人、食物,又要遇到一样的敌人,恐怕是奉俊昊对于南北韩政局的敏锐观察,而这一点是他早在《上流寄生族》让管家模仿北韩的李春姬主播早就可见一斑。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上流寄生族》剧照👇👇👇
虽是在获得奥斯卡奖盛名之后,奉俊昊重返荷李活拍摄的电影,不过《米奇17号》在看似精致、华丽的科幻片包装之下,依旧藏存著奉俊昊的社会学理论,电影最后让“米奇18”在愤怒冲昏头之际决定求死完成革命大业,剥削者终于死去,新的政权上台,那台人体影印机也被轰炸毁坏,世界就要进入太平。
但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结尾非常之棒,是因为让“米奇17”陷入睡眠,在梦中,他看见早已在精神病院死去的政客遗孀Ylfa(东妮歌莉蒂/Toni Collette 饰演)重塑那台影印机,并且让粗暴独裁的议员肯尼斯马歇尔(麦克雷法路/Mark Ruffalo 饰演)重生,“米奇17”不免问起:
“我记得没错的话,妳不是死了吗?”
但是从来不会死,暴君一定会有另一位暴君取代,资本社会的芸芸众生容易被取代,暴政者当然也会被取代,但是换了另一人拥有权力之后,历史悲剧只是再度重演,尼禄(Nero)、秦始皇、克伦威尔(Cromwell)、拿破仑、希特拉(Hitler)、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历史从来都是一样,我们的时代洪流只是跌进同一台影印机里面,一再列印著相同的故事,未曾引以为鉴。
【本文获“白色豆腐蛋糕”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