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艺术祭】华人养父不求回报抚养 古巴花旦为父唱出乡愁

撰文: 林颖岚
出版:更新:

早被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粤剧,在这个年头早已被视为一种传统中国文化,它是音乐也是文学,两种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因此能在中国以外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的足迹。早在171年前首次有华人踏足古巴,同时也将粤剧文化带到这个非华语地区,更成就了一段超越血缘、种族和文化的父女情。

黄美玉与何秀兰(右)都有古巴血统,约于40年代开始学唱粤剧。(《古巴花旦》剧照)

由女导演魏时煜执导的《古巴花旦》,是今年MOVIE MOVIE LIFE IS ART光影艺术祭的闭幕电影,片中主角是两名古巴婆婆86岁的纯古巴人何秋兰,以及88岁的中国古巴混血儿黄美玉。她们拥有著外国人的面孔,但口里却说著流利的广东话,而且更唱说著粤剧名曲。这部筹备连拍摄一花了6年时间的电影,主要拍摄了两位婆婆首次踏足粤剧发源地──中国这片土地,对于自小已跟随养父学戏、早已是剧团花旦、小生的两人来说,一切都来得既熟悉又陌生。“何秋兰和黄美玉都是在古巴的唐人街长大,前者是由中国人养父凑大,后者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古巴人。”

《古巴花旦》导演魏时煜。(江智骞摄)
两人穿上粤剧服饰,跟华人没两样。

由女导演魏时煜执导的《古巴花旦》,是今年MOVIE MOVIE LIFE IS ART光影艺术祭的闭幕电影,片中主角是两名古巴婆婆86岁的纯古巴人何秋兰,以及88岁的中国古巴混血儿黄美玉。她们拥有著外国人的面孔,但口里却说著流利的广东话,而且更唱说著粤剧名曲。这部筹备连拍摄一花了6年时间的电影,主要拍摄了两位婆婆首次踏足粤剧发源地──中国这片土地,对于自小已跟随养父学戏、早已是剧团花旦、小生的两人来说,一切都来得既熟悉又陌生。“何秋兰和黄美玉都是在古巴的唐人街长大,前者是由中国人养父凑大,后者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古巴人。”

魏时煜在拍摄《古巴》期间,与两名婆婆相处多时,感觉他们早已视自己为中国人,“她们是小学同学,小时候一同在古巴唐人街这个小社区长大,不过美玉读完大学后便离开剧团,在当年古巴革命时期,她曾经参军,毕业后又成为外交官员,所以她的华人文化和唱粤剧的功力也不及何秋兰。”由于中国上世纪20年代战乱频繁,在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时,不少华人选择移居海外,有人是为揾食为生活,也有人为追寻梦想,而其中一位就是《古巴》片中描述的何秋兰养父方标,“方标只是她的养父,她的生父因肺病早丧,后来由一名叫何买盛的华人收养,他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移民到古巴的华人,但后来她的母亲又跟何分开,辗转之下,她最后由方标收养并养育成人。”

年轻时的何秋兰已长得非常标致。

方标对何秋兰来说,是个影响她一生的亲人,早已熟习华人文化的她在孩提时期遇上方标,似乎是早注定的缘份,注定这名古巴女孩下半生将与粤剧文化密不可分,“何秋兰其历任养父,每个都不跟她说西班牙文,反而常用广东话沟通,而且她曾经在古巴的中华学校读书,何给我看她当时的课本,内容竟然跟当时民国的学校课本几近相同,不过因为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那所学校停办才无法继续读书。”或许真是命中注定,何秋兰当时的养父方标一心来古巴发展粤剧,令秋兰从此踏入粤剧世界和深入唐人街生活。“方标移居古巴并非为了揾食,而是因为他很喜欢粤剧,但家人反对,所以他宁愿远走他乡,在一个完全不同文化的国家将粤剧文化发扬光大。”

何秋兰5岁已踏台板,15岁已能独当一面成为剧团花旦。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方标约于1939年在古巴唐人街创办了“国光剧团”,而秋兰便跟随养父入剧团学戏,“秋兰好钟意写中文字,而且佢自细听开广东话,所以佢唱粤剧系唱得比黄美玉好,黄是靠死记歌词来唱,她平日讲中文已经好差,唔系咁多人听得明;相反上台造手的技巧便易学得多,没有语言问题,当时戏院租了一定戏院给剧团成员练戏,每日练好快就上手。”

何秋兰和黄美玉(左)小学时期认识,后来一同在剧团一起学戏。
穿上戏服的何秋兰。

两位古巴婆婆与粤剧的缘份至今仍然未断,尤其是何秋兰是天生的唱粤剧天才,8岁开始踏台板,15岁当上剧团花旦巡演古巴各华埠,更曾与当年不少知名粤剧花旦小生如小燕飞、牡丹苏及苏州丽等人一同演出,每一段萦绕心间近80年的回忆,都是养父方标送给她最好的礼物,“她跟方标感情很深厚,跟亲生没两样,因为方标自她两岁起已带著她四出巡演,既爱锡何的母亲,也视秋兰为己出,我在戏中有访问到她的子孙,每一个都认为,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方标都是他们的爷爷。”而另一方面,从中国远走古巴的方标,据戏中的访谈内容所讲,他亦早已视古巴为自己的家,“秋兰的子孙跟我说,方标从没想过回到中国,他已经将古巴当自己家乡了。”今年已经86岁的秋兰,在2011年首次踏足中国,每事每物都能勾起她的童年回忆,但这片土地对她而言却是陌生非常,这种异乡之感,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