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情绪化自己】太开心易冲动失理性 认知偏误令人乱买嘢

撰文: 书摘
出版:更新:

“开心买鞋,唔开心买鞋”,一句广告用语道出女士们的购物心态,其实购物欲是与心情真的息息相关。有逾20年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陈皓宜博士,在新书《爱上情绪化的自己》中指出,强烈的快乐感觉会造成认知偏误,如出现初始效应、光环效应等情况,即是在心情愉快时,或遇上漂亮售货员时,会令人较易冲动消费,买下不需要或负担不起的物品。此外,心花怒放时亦会令认知出现盲点,影响人作出理性决定以及分辨资讯的真伪。

专家指心情愈好,人会买得豪爽,也特别冲动。(视觉中国)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爱上情绪化的自己》的节录内容:

快乐可成瘾,乐极也令人忘形!强烈的欢愉感会为我们造成认知的盲点。原来, 当人为了专注享受当下一刻的欢愉感,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会暂时停止与其他脑结构连结,以致脑部无法把环境资讯整合分析。

换言之,欢愉感可以是一个骗子,送来讨喜的礼物,转移了我们的视线,然后不知不觉间偷走我们的专注力,令我们无法成就更有意义的事。研究人员已找出与正面情绪相关的认知偏误,当我们乐极而全不为意这些认知偏误,这些偏误便有机可乘,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你有没有遇过购物狂同事呢?有很多在中环区工作的OL,对名店和奢侈品毫无抵抗力,会不时趁午饍或帮老板、同事买下午茶的空档时间,偷偷溜去商场看有没有最新、最潮的服饰或手袋。当觉得心情好的时候,或得到老板的赞赏,或与重要客户成功洽商了一宗大交易,她们可能都会到名店购物,为自己庆祝一番。心情愈好,愈买得豪爽,也特别冲动。

正面情绪会形成初始效应,令人买下一些根本不需要或难以负担的东西。(视觉中国)

事实上,正面情绪可能造成四大认知偏误,影响一个人做决定时的理性思考。其中一种可以形成错误认知的称为初始效应(Primacy Effect)。人对于首先看到的资讯,会产生偏离现实而相对上比较正面的印象,而当人处于较正面的情绪,初始效应的影响会更明显。如上述例子的OL,当她怀著美好的心情步入名店,想要买一份礼物奖励自己,售货员此时便率先介绍她今季最新推出的枣红色大衣,价值一万元。

虽然这位OL 认为放在橱窗边价值三千元的粉红色披肩比较适合自己,也比较能负担得起,但可能她最后还是会买下枣红色大衣,因为这是她开心时率先看到的货品,令她觉得枣红色大衣比浅红色披肩更值得买。在愉快心情下购物,可能就会受初始效应影响,买了一些根本不需要或难以负担的东西。

另一个受正面情绪影响的认知偏差是光环效应(Halo Effect)。“光环效应”就是我们对一个范畴的印象,会影响到我们对另一个范畴的印象。 再用以上的例子说明,当那位OL 感到快乐的时候去购物,她可能会倾向光顾外表漂亮的售货员或装潢较华丽的商店,认为他们所推荐或销售的货品都比较好。因为光环效应,她的好心情影响了她无法审慎地作出决定。

在“光环效应”影响下,会倾向光顾外表漂亮的售货员或装潢较华丽的商店,认为他们所推荐或销售的货品比较好。(视觉中国)

此外, 当人感到快乐时,也较容易犯下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这种偏差是指倾向把别人的行为推断由内在因素引起,同时低估了外在因素对于行为的影响力。

例如那位热衷于在 YouTube 及 Instagram 争取别人关注的少女,当她心情愉快的时候收到朋友的赞好,又或者发现她的朋友竟然没有赞好她的新影片,她都可能会把这些归因于朋友的内在因素。例如她会认为朋友赞好是因为他们很喜欢自己的新影片,不赞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或者妒忌自己成为受欢迎的KOL,继而认为朋友小器、不支持她,甚至因此疏远对方,但其实朋友可能只是在忙,没空浏览社交平台。这些基本的归因错误令她对朋友的印象产生偏差,也可能为她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当面对有关陌生、不熟悉事物的传言,心情愉快的人比哀伤的人更容易相信这些传言。所以,当那位少女因为很多人赞好她的贴文而沾沾自喜,短期的快乐会令她面对似是而非的事情时警觉性下降,容易被蒙骗。对于她来说,懂得分辨资讯的真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每天花时间经营她的社交平台来获取愉悦感,也会从这些平台接收到不少资讯:哪一种宣传的方法最有效又划算、下一季会流行甚么色调的妆容、这一件服装在东京和纽约的售价分别是多少…… 而当她在社交平台的新贴文获得很多好评时,心花怒放之下可能会难以分辨资讯的真确性,而接收或发放了错误的讯息,影响她在日常生活众多的决定。

书名:《爱上情绪化的自己》(天窗出版)

作者:陈皓宜博士

香港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的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香港精神健康基金会及再生会精神健康资源中心荣誉顾问,对治疗精神病及辅导各种心理问题都具丰富临床经验。

陈博士曾任职香港医院管理局辖下青山医院的临床心理学家,先后服务于成人、法医及老人精神科。在法医精神科期间,她主要负责法医心理评估,并经常被法庭邀请作专家证人。及后更被香港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和保安局局长委任为监护委员会及监管释囚委员会会员。

她对业界贡献良多,曾担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副主席,亦任职过香港大学医学院荣誉临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荣誉临床导师,为培育本港临床心理学家尽心尽力。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