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三高饮食法】维他命B、C见光即流失 煲老火汤食材处理有计
“老火汤”是广东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员,一碗热腾腾的靓汤满载家人的关心,亦是丰富营养的来源。台北医学大学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双专业跨界教师杨惠婷,深明自己是一名吃货,于是研究营养学,让自己吃得开怀又健康,她在新书《不断糖、降三高的七七七饮食法》中指出,日常汤水中的食物营养能够保留多少,主要要视乎煲汤时间。一般而言,汤煲得越久,营养释放得越多,但是水溶性的维生素(维他命)B及C却除外,因这两种维生素易受光和热破坏,在洗切时营养已开始流失,因此最好食材要在清洗后才切,并须尽快烹调,饮汤时最好连汤料一同食用,这样才能确保吸收到最多营养。
以下是《不断糖、降三高的七七七饮食法:贪吃的营养学博士这样吃,远离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体检数字全正常。》的内容节录: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l7U1Y7t5LO
台湾人很懂炖补之道,一般家庭吃饭都习惯配汤。午、晚餐时间一到,家家户户便会飘散出浓郁的汤品香气味;当你回过神来,早已坐在桌前,紧握著碗筷等待开动─这就是汤品的魔力。香港人则爱吃煲汤,将各种中药、蔬菜、肉类、水果集于一锅,精心熬上数小时,大食材炖成小食材,盛盘食用时更是香味四溢,教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汤品固然令人食指大动,但各位是否思考过,喝下肚的汤汁究竟有多少营养?
这个问题可分成两部分讨论,若单就三大营养素来看,浓缩在汤汁内满满的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绝对能提供满满的能量;但如果各位探讨的是维生素,那么影响汤品中维生素多寡的关键,在于烹调时间和温度。
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其中维生素 C和 B 群易溶于水,且容易受到光和热的破坏;脂溶性维生素 A、D、E、K 可溶于油脂,其成分比水溶性维生素来得稳定。由于汤汁含有油脂和水分,因此在长时间熬煮下,食材中的两种维生素都会释出至高汤内;温度越高、炖煮时间越久,养分释出的比例就越多,所以有人说品尝煲汤的精华不在于吃料,而是喝汤。
话虽如此,但炖汤内的食料并非完全没有营养,例如炖煮鸡汤时,只有少许蛋白质会溶入高汤,锅内的鸡肉仍有营养价值,千万不要随意丢弃。
再回到维生素从食材流失的问题,水溶性维生素 C和 B 群本身不耐高温,在长时间的高温炖煮下,很容易就被破坏殆尽。其实不光是烹煮阶段,当食材在清洗、切块时,水溶性维生素就像沙漏般开始流逝,尤其在接触空气后,部分维生素便会氧化、受到光照破坏;进入锅中烹调后,火候和锅内的水分都会影响维生素的溶出量。
尽管水溶性维生素容易流失,大家还是可以透过下列五大招,轻松将维生素一网打尽:1. 食材建议先清洗之后再切,可减少水溶性维生素流失。2. 尽早食用或烹调新鲜食材,切勿久放(尤其是已经切片、切块的食材)。3. 缩短烹调时间,例如烫蔬菜可观察熟度,待菜叶煮至爽脆时即可捞起。4. 尽管食材的精华都在高汤里,但锅内食材并非完全没有营养,记得一同食用。5. 餐后多吃当季水果,可补充满满的维生素 C。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高血压、肾脏病患者,或是容易水肿的人,须特别注意锅物、煲汤、汤品、卤汁的摄取量。千万别为了补充维生素而使病情加重,这样绝对是本末倒置。日常应以少精制、少加工的原态食物为主,并因个人病况请教营养师、医生每日饮食建议,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门。
作者:杨惠婷
药学博士,现为台北医学大学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大数据健康促进协会理事长,曾任中国医药大学生物科技发展育成中心主任,专长为精准营养、食品安全及保健食品研发等,是台湾营养与食品双专业的跨界教师。
具国际ISO食安主任稽核员资格、两岸营养师资格(台湾高考营养师以及中国最高级公共营养师证照),是台湾政府、高校、中小学的健康餐饮咨询委员、HACCP协会副秘书长与中小企业营养顾问。其独到的理论观点与贴近市场实务的丰富经验,体现于深得人心的超亲民演讲风格。著有《公共卫生营养学》等数余本专业专书。
出版社:大是文化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