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做的事】3子全入史丹福 陈美龄:不要与孩子做朋友

撰文: 书摘
出版:更新:

家长为培育子女成才费尽心思,不惜变成怪兽或直升机,全天候守着子女,自以为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可是,如果向错发力,那就只会得到错的结果,所以家长要注意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曾当艺人的美国史丹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龄,不但自己成为名校高材生,连3名儿子也先后入读史丹福,其教子方法让她被封为教育专家。陈美龄将养育孩子的心得,加入长子金子和平的感想,写成《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一书,与家长分享教子方式。陈美龄指出,许多父母为了与子女沟通,一心想成为子女的朋友,但这样做并不适当,因孩子须要“拥有父母”,以此为榜样,才能有安心感拥有自信。如父母成为自己的朋友,孩子会觉得父母与自己一样年幼,即等同失去父母,那将是一种不幸。

以下是《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的节录内容:
陈美龄夫妇与3名儿子的全家福合照。(资料图片)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l7U1Y7t5LO

最近,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希望与孩子成为朋友。他们认为,和孩子如同朋友一般相处,像同辈一般交流沟通,是亲子关系良好的证明。

“这样才能和孩子无话不谈”、“对孩子来说,父母年轻会比较高兴”、“我一直注意打扮,让自己看上去和女儿形同姐妹”、“儿子就像是我的男朋友”,很多父母抱著类似想法,享受著“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

然而,在孩子眼中,这可能是一种不幸。

每个孩子都有“拥有父母”的权利。当然有些孩子,因为某些原因父母不在身边,甚至父母已经去世。但是,若父母健在的话,就有义务实现孩子应有的权利。

联合国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写著,孩子理应有四大权利:“生存权”、“成长权”、“被保护权”、“参加权”。而最能确保这些权利的人,就是父母。

陈美龄不单自己在史丹福修读教育博士,连3名儿子也成为该校学生。(视觉中国)

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责任的重大程度是不同的。父母要有觉悟,去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为了让孩子安心成长,父母也要把这份觉悟明白地表现给孩子看。

“就算赌上性命,我都会保护你”、“爸爸妈妈会一路照顾你长大的”、“有什么事都可以和我说哦!一定有解决办法的。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全力帮你”、“可以依赖爸爸妈妈哦!绝对不要独自烦恼”。

孩子如果拥有最在乎自己的“父母”,就能安心成长。朋友是不能提供这种安心感的。因此,亲子之间不要变成朋友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身边最亲近的大人,也是模仿的对象。“我很尊敬父母。”“我崇拜爸爸妈妈。”能这样想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拥有自信,不会迷失,能在家人的互相依靠中成长。

陈美龄认为不可与孩子成为朋友,是不想他们失去被父母保护的安全感。(资料图片)

想要成为这样的父母,就必须端正态度,尽最大的努力,成为能让孩子尊敬、向往的大人。

亲子关系,并不像朋友关系那么轻松。如果父母和孩子变成朋友一般的关系,为了不被孩子讨厌,父母就说不出严厉的话了。在玩闹和游戏之中,也许还会渐渐失去作为父母的尊严。这时候,孩子会搞不清楚您们到底是父母还是朋友。

当身边的大人变成像自己一样“年幼”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等于是失去了父母。这是一种不幸。

父母绝对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不可以剥夺孩子“拥有父母的权利”。

如果您发现自己和孩子的相处就像做朋友一样,请重新审视一下亲子关系吧。

书名:《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三联书店)

作者:陈美龄

1955年出生于香港;1972年凭借《虞美人花》在日本作为歌手出道。先求学于上智大学国际学专业,后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专业)毕业。1985年结婚,翌年生下大儿子。1989年,前往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课程。留学期间的1989年当年,二儿子出生。1994年获得教育学博士称号(Ph.D)。1996年三儿子出生。之后,除了参与各类演艺活动,也兼任随笔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亲善大使、日本抗癌协会“微笑大使”、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等,活跃于各个领域。

2015年,继大儿子、二儿子之后,三儿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学录取,一跃成为话题人物。随著《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史丹福》的日文版及中文繁、简体版出版,引起很大回响。未及一年,《40个教育提案──把快乐带回给香港学生》中英文版面世,代表她已成为众人眼中的教育家。

金子和平

陈美龄的长子,1986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在日本的国际学校完成初中课程后,升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寄宿制高中,毕业后进入史丹福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和经济。2009年毕业,留在美国发展,现时为加州一家科技企业的CEO,亦活跃于投资和顾问的工作。兴趣为料理、园艺、旅行。

出版社:三联书店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