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懒人包.一|候选人有何良方“告别㓥房”?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今日(12月19日)举行,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年中对“爱国者治港”提出五大要求,当中包括善于破解香港面临各种矛盾,不断提高特区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尤其期盼香港早日“告别㓥房和笼屋”。《香港01》深度报道组早前向153名立法会候选人发出问卷,从五大民生、北部都会区、土地房屋、政制发展等四个层面,了解他们对香港问题的认识、又有否决心冲破制约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利益藩篱,以供各位选民参考。这是“立法会候选人政策取向”系列报道第一篇,聚焦于候选人对释放土地供应及“告别㓥房”的具体看法。
立法会选举懒人包.二|如何在“北部都会区”实践“一港两制”?
立法会选举懒人包.四|一国两制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 点样拣择?
夏宝龙在上述讲话中明确提到,要“确保选出管治能力强的坚定爱国者”,而若要解决香港的矛盾和问题,则应该“具有战略思维和宏阔眼光,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勇担当、敢碰硬、善作为,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消除影响香港社会政治生态好转的各种痼疾,冲破制约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种利益藩篱,有效破解住房、就业、医疗、贫富悬殊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特别行政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简单而言,就是要解决香港产业发展不兴和资源分配不均,《香港01》正是以此为基础发出问卷。
北京希望透过全新议会促进香港良政善治的意欲相当明显。截至周一(12月13日),《香港01》收到24个有效回应,当中9人来自地方选区、9人来自功能界别、6人来自选举会界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反修例风波过后大呼“变革”的五大建制政党,除了经民联梁美芬之外,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及自由党并没有任何候选人回应问卷。
问题一:如何释放土地供应?
过去香港陷入“土地荒”,但原因并非特区政府所言的“地少人多”,而是当局未敢大刀阔斧收回用地,又欠缺土地规划管理思维,结果导致土地供应短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产业发展。
作为倡议型媒体,《香港01》由成立之初已经提出,特区政府应该重夺发展主导权力、重构土地经济格局,具体建议包括:(1)举债至少2000亿元成立收地基金;(2)积极行使《收回土地条例》;(3)改变土地转换计价方式,只依农地市价计算土地价值;(4)设立追收土地发展费用机制,以免发展商囤积土地;(5)以“人人平等”原则检讨丁屋政策。
从回应可见,19位(约79%)已回复的候选人均同意政府应更积极地行使“尚方宝剑”《收回土地条例》,以及有18位(75%)设立追收土地发展费用的机制,向发展商追收发展项目的补地价或发展费用,减低发展商改划农地的利益。
另外,有7位(约29%)候选人认为应以“人人平等”的原则检讨丁屋政策,8位(约33%)认为应改变土地转换计价方式,依农地市价计算土地价值,而非分农地价格及屋地价格。
赞成政府举债2000亿土地基金协助收回土地的候选人最少,只有三人(12.5%),包括新界西南刘卓裕、新界东北黄颖灏及香港岛东潘焯鸿。
除此,有8 位候选人就释放土地供应提出其他意见,以下是他们的具体回复:
问题二:如何“告别㓥房”?
据政府最新发表的《长远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进度报告》,居住在不适切居所的住户推算达127,100户,较去年增加5,100户;公屋轮候人数亦处于高位,约有25.45万宗申请,一般申请轮候时间达5.9年。
房屋供不应求的一大根源,好比香港患上病入膏肓的“房地产癌”——因为港府从未透彻认识“房屋”的属性和意义,根本无法好好区分“居住”和“置业”的功能和思路,所以未能透过房屋资源的合理分配以调和社会本身的收入不平等,反而带领社会共同追求“置业等同致富”的神话,使得一部份人不再重视房屋的“居住价值”,也不再讲究生活应有的“舒适品质”,而是把它当成商品一般强调“交换价值”,导致炒风蔚然。
《香港01》向来提倡,若要从根本扭转房屋困局,必须改变目前以私营房屋为主导的房策思维,大量兴建公营房屋,优先照顾市民的居住需求,再去满足难度更高的置业需求。只要确立这个基本原则,定能找到方法全面取缔㓥房等不适切居所。
《香港01》 邀请候选人就“告别㓥房”列举建议,包括具体措施、路线图及时间表。以下是他们的全文回复:
九龙东陈进雄:善用政府闲置土地及活化工厦
短期: 重新检视公屋上楼轮候制度,加快审批
中期: 善用政府闲置土地和建筑物,公私营合作活化工厦,增加提供过渡性房屋
长期: 加快北部都会区计划
九龙东李嘉欣:短期政策重点应由公营机构主导
短期而言,我认为政策重点应由公营机构主导,多管齐下加快提供“过渡性房屋”。我建议政府把过渡性房屋纳入长远房屋策略框架及房屋阶梯。政府同时应调整过渡依赖非政府机构建议及推行的做法,由更多涉及房屋发展的公营机构例如房委会、房协、市区重建局参与计划。此外,政府应简化“过渡性房屋项目”在规划、交通基建等各方面审批机制,争取项目尽快上马。我建议过渡性房屋目标单位应进一步增加至30,000个,项目营运时间应由现行五年延长至十年。中长期政策重点应在增加土地供应,包括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积极运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涉及的私人土地及《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作房屋发展用途。
九龙西冯检基:交换市区军事用地建屋
1. 每年公屋与私楼真的落实按7:3分配,每年可多六千单位,合共二万一千。
2. 跟董特首做法,“见蓬插针”,第三年可加一万七千单位,每年可共建三万八千。
3. 与解放军商讨,交换市区军事用地,如奥士本军营丶枪会山军营和石岗机场。特别石岗机场搬迁后,无高空限制,机场与附近地方均可建成卅/四十层楼房,再加上以地鉄连线荃湾,方便居民。成功换地开始,三至五年可有公屋陆续入伙。而石岗区可建十万以上单位。 有足够公屋单位自然可以令轮侯时间,短期内下降至平均三年。
新界西南刘卓裕:恢复混合发展模式
短期而言,我支持推动更多过渡性房屋。长远供应方面,可恢复混合发展模式,借助私人发展商兴建公共租住及资助出售房屋,同时可以释放农地棕地,丁屋变丁厦增加土地供应。
新界北张欣宇:用3600亿储备收回新界农地
香港公屋轮候将近6年,20多万人住在㓥房。2020年的施政报告曾经提到政府已觅地330公顷,十年内可以兴建31万6千个公营房屋单位,面对多年的房屋短缺,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蜗居㓥房和挨贵楼的市民并看不到希望。 其实房屋供应不足,并不是因为香港不够土地,而是没有释放新界的土地潜力,新界有大量的荒废农地在“晒太阳”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我倡议要动用3600亿左右的财政储备,购买或回收新界2600公顷的闲置荒废农地作为土地储备,提供100万个住宅/青年社群单位,当中70%以上作为公营房屋发展,为香港短中长期房屋问题,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现在政府一边在建公屋,同时租置计划一边在卖公屋,水池一直在漏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所以我倡议立即彻底分割公营和私楼市场,遏制脱离居住用途的公营房屋炒卖行为。
再者,从2014年开始创建长远房屋策略开始,香港房屋落成的数目就从来没有达过标,这个10年建31万6千个单位,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很有可能会再一次“走数”。如果我当选,我会用好我工程师专业,“帮香港市民睇实”,监督无论是现在政府已经有的计划,还是我要力推的新界北发展计划,都要“不超支,拒延误,唔走样”。
新界东北黄颖灏:可用“土地先导计划”提高房屋供应
短期目标(五年内),以“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引入过渡性房屋。政府可以参考竹篙湾的检疫及组装式建筑方式,借此加快加建此型别的过渡性房屋,以解决烧眉之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被弃置或无用的土地加以活化。例如,活化被弃置的学校校舍,及工厦等,来增建过渡性房屋。可以和土地拥有者及发展商合作来增加更多过渡性房屋的数量,例如发展商如能捐出或低价租出新界部份土地给组装式过渡性房屋,他们在其他政府投地计划上可力技术分或企业责任分。
中期目标(五至十年),政府应该以目标为本,以科学资料为先。需要精准预测过渡性房屋作为中长期过渡性房屋的供应,例如加快“土地共享计划”的推进,压缩冗长的政府流程以及降低祖堂地,和超过50年楼龄旧楼的“强拍”门槛。再者,政府也可以向土地拥有者租地,或鼓励企业家履行他们的社会青任。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向他们租地或呼吁他们捐出一部分土地,土地拥有者日后申请“土地共享计划”时可以获取一些技术积分和增加地积比作为诱因。
长期(十至二十年),政府必须下定决心,让住在㓥房的市民可以尽快上楼才是真正告别㓥房的上策,例如北区都会区尽快落成﹑多管齐下去觅地建房等,以及重新检视公屋轮候制度等。
香港岛东潘焯鸿:应立即征收空置税
政府必须纠正现行将“㓥房”视为合法商品或财产的行政取态,“㓥房”本身必然更改过消防走火通道和水务渠道,在任何量度标准下都是违反建筑物条例、亦违反建筑物条例立法原意保障居民安全的基本原则。 重建将会是“告别㓥房”一个选项,但剥夺现在租客本身就是一个人权问题,需要小心处理好安置问题。 我认为“㓥房”是高楼价和刻意抑压供应的必然产物, 除了政府不能够鼓吹或将之合理化外, 立即征收空置税,就可以将超过100,000个空置单位释放出市场,这样就会抑压了楼价和增加了供应, 结果就可以令到㓥房没有存在空间和价值。
地方选区其他较简短回应
九龙西曾丽文认为香港需设有公务员及其亲属经营㓥房刑事化的制度;新界东南林素蔚则认为除了短期优先发展将军澳137区大型熟地外,需订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积、最低楼底标准为9尺,改善市民的住屋品质。
会计界翁健:解决㓥房须由根本做起
㓥房是香港整体土地房屋问题的一环,离不开土地房屋的供求失衡问题,解决㓥房还须从根本做起:政府增加土地供应,一旦有地便加快建屋,努力缩短公屋轮候时间,最终使住房阶梯底层的㓥房户得以上流。时间表主要取决于政府觅地建屋速度,可预见非短期内 (5年内)可解决。
会计界潘文思怡:研究加快公屋流转率
㓥房需求殷切,是因为现时本地屋房供应严重不足。故此我倡议,政府应增加土地房屋供应、增加资助房屋供应、兴建更多过渡性房屋以及重建旧屋邨、帮助首付资金不足的人士“上车”等等,令到香港人人有屋住,自然能够从需求上杜绝㓥房的产生。
政府更应研究政策如何加快公屋流转率,目前有很多公屋富户,政府可以考虑如何提供诱因让他们腾出公屋,比如增加富户租金,但所多出的租金可以成为购房基金,退回富户用以支付将来购买私人楼宇的首付,并可以加上多年的利息。
医疗卫生界陈子中:增加人均居住面积至200呎
公屋轮候时间接近六年,虽然政府加快兴建公营房屋,但远水救不到近火。政府近日推出了一些政策希望舒缓这方面的民怨,包括:㓥房租金管制,令业主不能乱加租;公屋轮候册人士可领租金津贴。加建过渡性房屋建议:
1. 现时有约20万人居住在㓥房,“零㓥房”系目标,但房屋问题难以短时间内解决
2. 现阶段可以做的是,尽量改善㓥房户的居住环境,加建更多过渡性房屋
3. 长远来说,要缩短土地及建屋规划的时间,让生地尽快变熟地起楼
4. 现时本港人均居住面积约161平方呎,赞成增加人均居住面积至约200平方呎,令巿民可以“住大啲,住好啲”。
法律界陈晓锋:探索香港版组屋计划
必须按照近期、中期、长期全面制定好计划。近期,必须推动政府在3-5年内建造公营房屋和缩短公屋轮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市民大众看得见摸得着,普遍“有感”;中期要做好逐年建屋计划和探索香港版组屋计划;长期要填海造地,大力发展新界。
教育界文诗咏:增加过渡性房屋层数一倍
首先,政府为显示解决问题的诚意,必须在明年年中前提出“逐步削减㓥房数目”的阶段路线图。每一阶段以四年为限,两年作中期检讨。每一阶段,政府必须提出如何达至有关之阶段目标。明年特首选举,鼓励候选人提出未能达标的处理机制,包括要相关局长减薪、下台等不同层次的处分,以体现问责精神。
提出四年内提供最少7万所过渡性房屋的目标,但要达到目标,政府要修改现行法规,最少令所建过渡性房屋的层数增加一倍,甚至研究在公屋天台兴建楼高最少两层的过渡性房屋的可行性。我不太同意现时由NGO兴建、管理项目的做法,事实上表面是NGO,不少背后都是由地产商推进。要时间表较顺利落实,政府(如房委会)应主动承担兴建、管理项目的责任。
最后,旧区不少楼宇收购动辄数年甚至超过10年,政府应与市建局合作,将未完成整幢收购的楼宇中的空置单位,改建成过渡性房屋,由政府拨款并委托市建局管理。
功能组别其他较简短回应
会计界黄宏泰认为政府需要提高公营房屋供应(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pply of public housing);旅游界马轶超指出应“多觅地,建公屋”;商界(三)严刚认为需要具体研究;教育界林泳施则没有回应。
盛智文:应在6-8年内取缔㓥房
截至今年九月尾,一般公屋申请约有15.37万宗,非长者一人申请约有10.08万宗,两者合共有25.45万户人正轮候公屋。首先,政府应要简化所有程序,并尽快觅得合适的土地安置这24.45万户人。政府可考虑开发棕地,以及一些拥有基建和公共交通配套的棕地邻近的绿化地带。当政府觅得相关土地后,应使用不同的科技提高兴建楼宇的速度,例如组合屋或组装合成法。我认为应要在6-8年内取缔㓥房。对于香港这个城市而言,这是必须的。
(At the end-September 2021, there were about 153,700 general applications for PRH and about 100,800 non-elderly one-person applications waiting for public housing Total around 254,500 are waiting for public housing. First of all we need to simply all the procedures and we need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land quickly to house these 254,500 people. We can look at various brown fields or even green fields that are connected to the brown fields with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Once we identify the land we need to use technology to build quicker and faster. For example prefab or MIC. I would like to eliminate sub-divided flat in 6 to 8 years. This is a must for a city like Hong Kong.)
梁美芬: 可参考内地脱贫方法 跟进㓥房户需要
政府要全面加快拓地建屋的速度,尤其是增加短中期供应,纾解市民的燃眉之急;基层的居住问题其实也涉及贫穷问题,建议双管齐下,精准扶贫,协助基层向上流动告别㓥房。
1. 参考内地脱贫的方法,跨局合作专门跟进㓥房户的就业、医疗、社福和子女教育等需要,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水平、竞争力及增加收入,从而有能力负担居住环境较好的住屋。
2. 使用组装合成MiC建筑法和3D打印混凝土技术,快速兴建房屋。
3. 将更多空置校舍用地用作兴建公屋。
4. 提供技术支援和适当补助,吸引更多业主将全幢工厦改建为过渡性房屋。
5. 尽快启动大规模公屋重建计划,重建26条高龄公共屋邨。
6.将申请强制拍卖的门槛由集齐80% 或以上的业权降至70%,在某些特定区份如不重建会带来危险等,可以把强拍门槛降至更低。
7. 尽快完成精简土地发展程序相关的咨询和修订法例工作,缩短“生地”转化成“熟地”的时间。 目标是在10年内,至少让居于环境恶劣的㓥房、笼屋、板间房和天台屋的住户全数迁入符合法例,租金合理的过渡性房屋等候上楼入住公屋。 随着大规模重建公屋、市区重建、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等项目陆续竣工,香港便可“告别㓥房”,过渡性房屋政策亦应完成历史任务。
林振升:在未来铁路项目发展私楼或资助房屋
土地房屋问题包括㓥房问题在内,至今仍是本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影响个人及家庭,亦窒碍经济发展。我认为政府要有短中长期处理房屋问题的方向,劳联提出多年的为公屋轮候册上三年的合资格人士提供租金津贴,并推行租金管制,这两项建议已经得到政府同意。为减中基层市民负担,劳联建议政府推出“租金扣税”的短期措施,为租住私楼的市民提供租金免税额。
中期措施方面,劳联认同改组政策局的必要,由一个局处理土地规划、土地发展及房屋,简化土地审批程序,希望能加快房屋落成,追上长远房屋策略定下的建屋量,并实现公屋“三年上楼”目标。房屋政策应以多管齐下,建议政府先处理好将来铁路发展的上盖的物业,港铁过往把上盖物业发展为超级豪宅,不是一般中产阶级所能负担,政府应在将来的铁路项目兴建实用的私楼或资助房屋,让中产、年青专业人士及夹心阶层都可以负担。长远而言,政府仍可探讨适度填海,增加土地供应,解决房屋问题。
孙伟勇:3年内增加公屋小户型单位供应量
20万人居住在10万间“㓥房”的问题,这种存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虽然是不合理的存在,但即时全面取缔会衍生其他更严重社会效果,因此需要制定订时间与步骤来解决。“告别㓥房”可由加强管理“㓥房”,鼓励离开“㓥房”等两方面入手,短期内要打击“㓥房”经营者提供劣质“㓥房”,对“㓥房”的条件及租金有所管理,作为在全面取缔“㓥房”前的过渡性措施。 其次,为“告别㓥房”提供诱因,可考虑措施包括提供特惠租金补贴,让“㓥房户”可租住同区较优质单位。3年内需要增加公营房屋的小户型单位供应量,为“㓥房户”提供特快上楼的机会,同时提供公屋落成的速度,这方面需要对土地房屋政策进行深化改革。
马逢国:3年解决㓥房问题 10年解决房屋问题
告别㓥房视乎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政府早前表示已觅地应付未来10年兴建31.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目标,可解决“㓥房”等不适切房屋问题,但考虑到政府过去兴建公营房屋的速度,仍然有很多政策上及推行上的环节需要改善。㓥房问题在香港存在多年,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缺乏土地储备库,无法提供稳定的土地供应,而公营房屋的建造亦欠缺效率,进度越来越慢,令22万基层市民被逼住在“㓥房”等不适切房屋,这些关乎土地和房屋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要大量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特区管治团队必须有决心拆墙松绑,简化现有的复杂程序和行政安排,政府需要检讨相关的法规和程序,包括改划土地作公营房屋要进行的技术可行性研究、交通、环境等评估,以及收地、刊宪,生地变熟地的程序,以提升供应土地效率,这样才能加快兴建房屋的速度。此外,政府需要在技术上加快公屋供应量,例如推进组装合成技术,参考内地或国外建组合屋的最新技术,以加快公营房屋和过渡性房屋供应,这些都应该认真考虑。我认为政府应以3年解决“㓥房”问题,10年解决房屋问题为政策目标。
林智远:鼓励地产商捐农地
短期而言,活化工厦、发布更多可供居住单位、增加中转屋供应,让轮候公屋的市民先上楼;长期而言,加快造好正在筹划的熟地,鼓励地产商捐农地,增加土地供应,更需要加快建楼及分配程序。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其他候选名单请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