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懒人包.二|如何在“北部都会区”实践“一港两制”?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今日(12月19日)举行,北京多次明言希望借此选贤与能、促进香港良政善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更为“贤能治港者”提出明确要求。《香港01》深度报道组早前向153名立法会候选人发出问卷,从五大民生、土地房屋、北部都会区、政制改革等四个层面,了解他们对香港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以供各位选民参考。这是“立法会候选人政策取向”系列报道第二篇,聚焦于如何发展“北部都会区”。
立法会选举懒人包.四|一国两制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 点样拣择?
北京关注候选人政策能力
特首林郑月娥10月初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时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香港苦等多年,终于迎来一个扭转传统不愿触碰新界土地权益的契机,全面取回香港土地经济发展主导权,而且有望借此破解自港英时期开始累积的深层次矛盾,自然成为北京治港体系重点关注领域。
《香港01》向来提倡大举征收棕地农地、全面发展新界北部,并且透过对分配机制的改革和产业政策的扶持,创建一个与维港中心并驾齐驱的“中央商业区”(CBD),扭转居职严重失衡,纾缓南北通勤压力,强化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进一步提升香港人的生活品质。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兼全国政协委员李小加早前则借用“一国两制”框架抛砖引玉提出“一港两制”发展概念,希望社会各界突破旧有框架、认清发展前景,并在毫不违背“程序正义”之下,为“北部都会区”发展拆墙松绑,拥抱“创新制度”而不是“抗拒进步”。
没有“躺平就能胜选”的歌仔唱
那么,现正进行的第七届立法会换届选举的153名候选人们,又是否意识到“北部都会区”的重要,能否举一反三提出具体发展方向呢?
《香港01》深度报道组早前向所有候选人发出问卷,截至周一(12月13日),收到24个有效回应,当中9人来自地方选区、9人来自功能界别、6人来自选举会界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反修例风波过后大呼“变革”的五大建制政党,除了经民联梁美芬之外,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及自由党并没有任何候选人回应。
对于具体应该如何为“北部都会区”发展拆墙松绑,从而摒弃一些严重拖慢生产效率和制约资源配置的制度,“兰桂坊之父”盛智文(选委会)、香港新方向张欣宇(新界北)、民主思路黄颖灏(新界东北)、经民联梁美芬(选委会)、以及独立候选人李嘉欣的回复最为详尽。
问卷要求候选人在400字内作答,以下是所有受访者的全文回应:
选委会选举产生界别
盛智文:
我们需要改变土地部门、建筑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官僚作风。我们需要加快所有基础设施程序,如运输系统。我们要积极利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我们还需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流程。我们必须升级我们的系统并将一切数字化。我们必须看看地价政策。加快流程,不须费时就能使得价格达成一致。我们需要确保城市规划委员会(TPB)和规划署具备有能力的人。此外,我们需要更新《城市规划条例》(TPO),因为它自2004年以来一直没有更新。我们需要缩短公众咨询的时间。我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认为有很多创造性的方法可以加快速度。我们也可以检视《建筑物条例》,看看是否有办法简化个中程序。要明确每个部门的角色,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想为所有公民提供体面的住房,我们就必须加快速度。
(We need to change the bureaucracy of the land department, building department and town planning department. We need to speed up all infrastructure procedures like the transport system. We have to actively use the Land Resumption Ordinanc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and supply. We also need to simplify the procedures and make approval process faster. We have to upgrade our system and digitalize everything. We have to look at the land premium policy. Speed up the process so that it will not take a long time to agree on the price. We need to make sure that there is capable people sitting on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TPB) and Plan Department. Also we need to upgrade the Town Planning Ordinance (TPO) as it has not been upgraded since 2004. We need to shorten the public consultation time. I understand it is a complex issue but I think there are a lot of creative ways to move things faster. We can also look at the building ordinance to see if there are ways to simplify it. Clearly define roles of each department so everyone is clear of its responsibility. We must speed things up if we want to have decent housing for all of our citizens.)
经民联梁美芬:
过去几十年,香港开发新市镇时,往往要待人口达到指定数目才增加交通、基础建设、社群设施配套,早期迁入的居民要做“开荒牛”,拖慢了社群发展,例如将军澳和马鞍山均在1980年初期开始发展,直到2000年代初才有铁路通车。新界北部都会区必须贯彻基建先行的原则,吸引市民迁入,加快形成有活力、有经济动力的社群。
1. 全速推展《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内载列的各项铁路基建,加快《铁路发展策略2014》落实进度,完善新界以至全香港的铁路互联网。
2. 贯彻“全面规划、基建先行”原则,研究兴建第三条连线香港南北地区的铁路?,同时积极考虑兴建另一条连线新界东北和市区的道路基建。
3. 与深圳市政府保持紧密联络和沟通,积极配合罗湖、新皇岗口岸,以及其他所有口岸的规划工作,妥善在各口岸全面落实“一地两检”;与广东省政府探讨开放更多口岸作24小时通关之用。
4. 《基本法》第40条保障新界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大规模开发新界在即,一切收地赔偿安排必须符合《基本法》第6条、第40条及第105条的规定,依法补偿原居民。
新世纪论坛马逢国:
为了加快北部都会区土地和房屋供应,须致力压缩土地开发流程,拆墙松绑,缩短所有土地开发需要的时间。具体而言,由土地发展所需的技术研究、城规程序、收地及补偿、刊宪、拨款、以至动工程序都需要加快,包括《城市规划条例》及其他关于土地开发的法例,以及相关法定程序及行政安排,都要适当地简化,以加快土地供应,亦可考虑整合北部都会区不同发展地段作综合性申请。此外,亦可考虑修订《土地收回条例》,以扩大收地作公共用途的种类,以加强条例的灵活性,以及理顺不同情况下收地的赔偿金额,以便政府可更积极使用条例。
劳联林振升:
“北部都会区”规模宏大,总面积达3万公顷,未来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及提供65万个工作职位,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房屋、工商业、基建运输等等,为增加发展效率,我认为首要是从顶层设计,建议特首在规划问责团队时,可考虑增设副司长一职,专责全权统筹“北部都会区”的项目,并尽快为“北部都会区”订下具体发展蓝图及时间表,及可考虑适度调高大型新发展区的住宅项目的地积比放宽楼宇高度限制,增加楼宇供应数量。
孙伟勇:
“北部都会区”到目前仍未见到具体的政策出台,但同意在推动新市镇建设方面,政府需要改变一些现有的低效制度,比如土地收回条例,对合适的土地加快使用。
林智远:
有效行使《收回土地条例》,设立常设政策局及跨部门工作小组,加快由生地变成熟地的行政程序等。
地区直选
新界北张欣宇:
我认为过往新发展区的程序缓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线性流程,不能同步进行,一开始做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划,那片土地建公屋,那片土地建公园,规划好了咨询好了,然后才开始收地,整个过程走起来就很长。有智库统计过,2000年以后的新发展区,平均要用17年的时间。
二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有各做,甚至重复工作,重复咨询,效率低下。
三是在收地的过程中,土地的业权人、租户和占用人收地因为不满赔偿安排而造成延误。
我认为未来北都会要加快建设,我有三个倡议:
第一是现有的模式改为边收地,边规划,边建设,一起同步做,而不是每个流程都要等上一个流程结束才开始。确定了发展的区域,就先收地,创建土地储备;将20+次流程,整合为2到3期流程。
第二个倡议是成立跨部门的新界拓展专责小组,打破部门间的壁垒,规划署、地政总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环保署、律政司这些分管开发不同部分的部门都一起工作,解决问题。
第三是在发展新发展区的计划,划一收地的补偿价格为新市镇发展区的价格(甲级),提高公平性,降低收地争坳所带来的延误。
新界北曾丽文:
社会基本认同?有吗?我不知道,无人问过我,还是我的跟他们活在两个社会?
新界东北黄颖灏:
首先,在制度上,需要作调整来配合未来的规划。现时政府有不同部门涉及房屋发展。例如土地署﹑有城规会﹑规划署等繁多的政府部门,而且也不能同一时间内同时执行审批程序,所以政府需要精简、审批及执行,一站式的处理这方面的统一部门要有必要的。
其次,香港缺乏科技产业政策,为提高北部都会区的吸引和发展,当地应该创建特定的科技产业支持,例如香港的生物科技研发出众,当中有港大生物枓技研团队及有民间公司研发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检测等,这都些香港本地研发的世界领先例子,可惜香港缺乏相应政策以致损失了很多本地创科成功的好机会。而且,有了特定产业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予高科技企业免?优惠和土地方面的运用。
第三,为加强吸引人才北部都会区发展,政府可以向海外吸引香港海外留学生回流。或国内的海归派来香港北部都会区工作。此外,增长通关除可以多加关口和24小时通关外,香港可以考虑非触式通关以配合一地?检等去加强人才流通。香港在挽留人材方面也应多加注意人材的居住地方,例如现有的创新斗室有被说租金过高等。我们为创科也不用在意去收人地那丁点租金,相反我们应该提供更多居住优惠以挽留人材。
新界东南林素蔚:
发展新市镇需简化规划程序,讲求规划公义,民生配套先行,告别开荒牛模式。
新界西南刘卓裕:
香港严重缺乏土地供应,亦缺乏长远土地规划,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发展“北部都会区”。
九龙东李嘉欣:
嘉欣建议设立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跨部门性质专责机构或法定组织,专责规划、决策、执行落实“北部都会区”,成立跨部门机构有利打破部门之间繁琐的行政程序。
嘉欣同时认为现时《城市规划条例》咨询程序重复,建议修订《城市规划条例》,精简程序,提高公众咨询质量及效率。
嘉欣建议修订《城市规划条例》,扩大现行城规会编制,在城规会现行机制下增设“北部都会区规划委员会”。新设委员会委员组成及委任方法与现行一致,委员会专责处理北部都会区范围内的规划事宜,加快处理程序。
九龙东陈进雄:
最佳化收回土地条例以及更改土地用途,成立单一部门专门处理所有收地事宜,避免部门之间山头主义,拖慢进度。
九龙西冯检基:
那里来这个结论。北部都会区只是林郑特首施政报告,计划远达廿多年,政府须提供更多资料和估计开支和收入,才能容让社会有讨论的空间。
香港岛东潘焯鸿:
请看看本人在明报观点有关“ 向新界北都会区说10个不”的三篇文章。
功能组别
医疗卫生届界陈子中:
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包括大规模发展元朗及北区,涉及土地30000公顷,可容纳250万人。新发展区将集合政府办公室、创科用地,居住及休闲设施。 建议: 最大问题系塞车,北部都会区发展必须先打通基建 ? 有完善交通网,加上要大型企业进驻,才能创造职位,让新发展区的巿民不用跨区返工 ?;大湾区发展系大势所趋,香港北部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法律界陈晓锋:
北部都会区要注定好自身定位。根据国家是十四五规划,香港未来的定位之一还有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对标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未来要在北部都会区引入全世界最有效的先进制造业公司(比如汽车,汽车行业是制造业领域范围最广种类最齐全的)、芯片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区块链公司、量子计算实验室等,第一是实现香港创新科技在工业化的产业转型;第二是提供了大量给予给予法律行业,尤其是年轻律师和大律师拓展商机的新空间。
教育界文诗咏:
检讨现时的环评条例,纾解现时审批建屋的程序冗长,生地变熟地未到10年以上不能成事的现况。另外,在区域性铁路较发达的地段试行修订兴建住屋高度(plot ratio)限制,目标是兴建现时公屋层数1.5倍至2倍的公屋、居屋。有关政策可延伸至兴建私楼,但条件是当中最少40%的单位必须以居屋出售,且实用面积最少350平方呎,以增加市民购买的诱因。
会计界潘文思怡:
我支持政府行使《收回土地条例》以及检讨丁屋政策,征用私人土地作“公共用途”,例如收回新界棕地兴建公营房屋。政府亦可参考空置税政策,针对土地空置期长达若干时间以上的土地拥有者,遏制部份人囤地投机。
会计界翁健:
目前北部都会区还在概念阶段, 在没有具体规划蓝图下, 现在讨论调整法律法规为时尚早。
会计界黄宏泰:
在制定政策之前需要更多土地讯息进行分析。
(need more existing land information for analysis before formulating policy)
旅游界马轶超:
需时研究。
商界(第三)严刚:
需要具体研究。
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其他候选名单请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