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懒人包.三|教育劳工交通医疗退保困局 有乜解救?
“斗政策、斗政纲。”改制后的首场立法会选举今日(12月19日)举行。北京多次强调改制目的在于破除昔日泛政治化的二元对立纷扰,达至“选贤任能”,提高特区政府治理水平。《香港01》深度报道组早前向153名立法会候选人发出问卷,从五大民生、北部都会区、土地房屋、政制发展等四个层面,了解他们对香港问题的认识,又如何促成香港良政善治。这是“立法会候选人政策”系列报道第三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教育、劳福、交通、医疗及全民退保等五大民生困局。
立法会选举懒人包.二|如何在“北部都会区”实践“一港两制”?
立法会选举懒人包.四|一国两制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 点样拣择?
亟待五大民生改革破局
社会要“由乱到治”,香港积习多时的深层次矛盾亟待“解方”。由港英时期已经形成的官商共治格局,向来导致资源分配严重向既得利益集团倾斜,可惜特区政府自回归之后仍然囿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教条,迟迟未敢打破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困局,导致经济结构固化、产业发展单一、欠缺新增动力、向上流动停止、贫富悬殊严重,使得普罗大众营营役役、焦虑不安。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7月中旬出席“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时,为未来的“贤能治港者”提出明确要求,当中便包括“善于解决香港面临各种矛盾”一项,而且应该“具有战略思维和宏阔眼光,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勇担当、敢碰硬、善作为,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消除影响香港社会政治生态好转的各种痼疾,冲破制约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种利益藩篱,有效破解住房、就业、医疗、贫富悬殊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特别行政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为倡议型媒体,《香港01》向来秉承“公平正义”的价值信念,就香港深层次困局提出涵盖教育、劳工、交通、医疗和全民退休保障等范畴的五大民生诉求:(1)开拓多元专业,增加大学学额,推行免费大学教育,达至人尽其才;(2)限制最高工时,订定最低生活工资并逐步提升至70元;(3)以“回购港铁”作为减少市民交通开支的起点,继而全面改革公营公共交通体系;(4)推动官商民共同负责强制医保,而非市民独力承担的自愿医保,有效促使公私医疗需求分流;(5)推行不设审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让老有所依、老有所终。
为深入了解立法会换届选举各个候选人的政策构想和解难决心,《香港01》深度报道组早前向153名候选人发出问卷,当中包括如何破解上述五大民生困局。截至周一(12月13日),收到24个有效回应,当中9人来自地方选区——香港岛东潘焯鸿,九龙东陈进雄、李嘉欣,九龙西冯检基,新界北张欣宇、曾丽文,新界东北黄颕灏,新界东南林素蔚,新界西南刘卓裕;9人来自功能界别——会计界黄宏泰、翁健、潘文思怡,教育界文诗咏、林泳施,旅游界马轶超,医疗卫生界陈子中,法律界陈晓锋,商界(第三)严刚;6人来自选举会界别——盛智文、梁美芬、林智远、林振升、孙伟勇、马逢国。
值得一提的是,自反修例风波过后大呼“变革”的五大建制政党,除了经民联梁美芬之外,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及自由党并没有任何候选人作出回应。
教育:推行免费大学教育
《香港01》认为升读大学本是追寻理想的基点,但受精英主义影响,学额相当有限,加上特区政府认为市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导致大学费用相当高昂,不少学生需向政府借款支付学费,一毕业就要背负数十万元债务,直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及财务自由。
全球不少先进地区已把国民接受免费教育的权利扩充套件至大学,香港公共财政资源充裕、公共教育开支却偏低,2019年至2020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本地教育开支占生产总值(GDP)为4.1%,低于全球平均值4.7%,也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准上限(6%),绝对有条件跟随其他地区的前瞻视野,推行全民免费大学教育、“免除”学债,让毕业生轻装上阵。这既有效减低基层负担,亦令毕业生更有动力创业创新。
对于推行免费大学教育的倡议,有13名候选人表态支持,6人反对,其余5人持其他意见。以下是相关受访者的具体答复:
劳工:最低工资逐步提高至每小时70元
为改善基层生活,解决民生困苦,《香港01》提倡,应该制定基本生活工资水平,并逐步提升至70元。乍听之下,比现行最低工资高一倍似乎极不合理,但若假设每周工时为36.5至50小时,每月基本收入约为11000至15000。结合香港物价高昂,其实只算保障劳工家庭的基本生活条件,并不过分。更何况香港贫富差距悬殊,2016年坚尼系数高达0.539。这绝对不只是为了提升劳动阶层收入,亦是迫使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步骤,令低生产技术的行业全面升级,达至“劳工保障”与“经济发展”双赢。
对于将最低工资逐步提高至每小时70元,有8人支持,4人反对,12人持有其他意见。以下是相关受访者的具体答复:
交通:回购港铁以推进公营公共交通体系发展
自2000年地铁上市,到2008年两铁合并;此后,坊间即持续批评港铁“有加无减”的票价政策,惟港铁不断以“保障股东利益”之类的理由为荒谬制度解画。政府当初宣布铁路服务私有化时,曾许下承诺会保障公众利益,然而票价“易升难跌”的现实,加上港铁管理近年频频爆发丑闻,使得政府、港铁与市民三者之间的张力愈见明显。政府实应回购港铁其余股份,使其回归“正业”,为市民提供优质而廉宜的运输服务。
《香港01》认为政府重组其股权之后,应该重新制定票价机制,根据港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可以将非铁路业务重组,以地产基金模式分拆(但绝对不可以重蹈领展的覆辙)商业物业,就车站商务及管理等分拆上市,自行推进物业发展,令港铁更好反映其价值,通过这些商业业务的盈利支持交通服务,相容公营和私营企业管理的优势。因此,政府回购港铁在财政上可行。回购港铁之后,可以透过下调车资全面减低市民交通费用。
对于政府回购港铁,支持、反对,以及填写其他选项的候选人均为8人。以下是相关受访者的具体答复:
医疗:推行官商民共同负责的强制医保
香港于2019年开始推行自愿医保计划,该计划可追溯至回归之初特区政府邀请哈佛大学研究小组的医疗系统报告。该报告原本建议推行由官商民共同负责的强制全民社会医保,对针对融资进行全面改革,并成立基金,打破公、私营医疗的分野,让市民无论到何处求诊都得到保障;而政府可以按财政能力对医保基金注资,也可以基于收入与医疗提供者议价,提高医疗经费的弹性,与药厂做集体谈判,减低成本。
然而,政府最终以全民强制医保会加重市民负担为借口,改为推行自愿保险计划,让有能力的市民作出选择。但正如自愿医保计划开宗明义为“辅助融资的安排”,该计划无法解决弱势群体应对大病治疗的财政负担问题。
对于是否推行官商民共同负责的强制医保以取代自愿医保,有9名候选人支持,9人反对,有6人持其他看法。以下是相关受访者的具体答复:
退保:制订不设资产审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港人退休保障主要是依靠本世纪初实施的强积金和个人储蓄,以及极之微薄的社会保障,政府的角色并不吃重。随着人口老化、家庭“少子化”两大结构性原因驱动,未来数十年供养老年人口的财政担子必定百上加斤。本港65岁或以上人口将由2013年的10.2万人,大幅增至2041年的256万人,比例由每七人之中有一名长者,跃升至每三人之中便有一人是长者,因为过去三十年本港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大约增加了八年,分别达81.1岁及86.7岁,惟总生育率却由每名妇女生育1.7名婴儿,下跌至1.1名。
《香港01》认为政府必须认真、慎重地考虑及设计,给予全港65岁及以上以香港为家的公民一种定期发放、不设审查、与财富水平相匹配的退休金,以确保踏入暮年的长者即使面对命运的刁难,亦能靠着社会提供的基础保障,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对此,有9人支持,10人反对,持其他意见的有5人。以下是相关受访者的具体答复:
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各界别参选名单,请按此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