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政策——从拟清拆的佐敦三级历史建筑说起|香港新方向

撰文: 香港新方向
出版:更新:

弥敦道站前三级历史建筑面临全幢清拆,“香港新方向”倡议,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重新检讨保育政策,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尖沙咀弥敦道190号的唐楼,建成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2009年拟议、2018年确定评级,为三级历史建筑(编号653)。此楼四层高,结构完好,正立面曲线造型的狭长阳台颇具特色;阳台的镂空雕刻、仿柱头的花草纹饰、侧立面的竖向装饰,都显示著建筑师对Art Deco元素的尝试。不同于通常的唐楼样式,一些西式线脚让它多了几分中西合璧的味道。不过,最近却有新闻指出,这样一座完好的建筑,在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后短短三年,已获该物业的业主团通过拟将其全栋清拆。

“三级历史建筑”,根据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 (古咨会) 的评级定义,是“具若干价值,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筑物;如保存并不可行则可以考虑其他方法”。然而这类缺乏法定效力的条文,在地价高企利润攀升的诱因下,常常形同虚设。“香港新方向”建筑及地产界召集人宋琳指出,很多被评级的建筑属于私人物业,近年来已经陆续有若干已评级或拟议评的历史建筑被拆,不少还是同类型建筑中的罕有留存,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颇高,比如早前拆除的山顶施勋道20号大宅、中环佑宁堂钟楼及圣所、坪洲大中国火柴厂等。此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湾仔旧街市,以及前一阵坊间热议险些被拆的深水埗主教山百年配水库,也都反映出历史建筑保育的现状和困境。

弥敦道190号获建筑署批准全幢拆卸。(梁鹏威摄)

香港战前建筑本已在上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发展中拆除泰半,如今已是拆少见少,每一栋都值得好好维护和珍惜。 “香港新方向”倡议,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第一,设立“应急小组”,对获得业主团批准意欲强拆的已评级历史建筑,给予再次评估:如果该建筑在同时期同类型建筑中已属孤例,且现状完好,政府需和业主团谈判,制定其他发展方式,对现有构筑进行保育或活化,或者换置土地发展新物业。第二, 成立“特别古迹保育基金会”,参考欧洲国家作法,专项拨款支持此类项目;第三,对以往评定的级别进行再次全面审核, 对二级和三级历史建筑,进行进一步分级;对于孤例、有代表性的案例给予特别关注,区分“优先保护级” 和“普通保护级”,适当资助优先级物业的维护,以及制定相应法例对该类建筑的全面拆除给予限制。

香港新方向

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医生、校长、大学教授、教师、社工、心理学家、记者、导演、资讯达人、会计师、银行家、企业家等等。虽然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一份真正热爱香港的家国情怀,以及愿意实事求是去作出改变的实干精神。矢志倡导有为政府,打破资本垄断,重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真诚交流和信任互利,为香港寻找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