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批判声浪不止 被绑架的“方方日记”与撕裂的舆论场
中国新冠肺炎“震央”武汉虽然已在上周三(4月8日)结束封城,但疫情给中国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却在社会治理、舆论场等领域持续震荡。目前,一场围绕“方方日记”展开的舆论战,便在内地上演。
本名汪芳的中国女作家方方,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长期生活在武汉,疫情爆发之时她正身在武汉,并经历了76天的封城。
今年1月25日起,方方在新浪微博上每天撰写“方方日记”,记录她本人在疫情中的所闻所感,共持续60天,直至3月25日停止创作。上周三,“方方日记”的英文与德文版分别由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 Collins)和德国霍夫曼坎普出版社(Hoffmann und Campe)发行,电子版预计在6月上市,目前已在网上预售。消息一出立即在内地网上引起热议。
网民眼中的“三宗罪”
这场争议被视为内地舆论场上“左右”两派又一次论战,支持者认为方方有良知,且敢于直言,批评者却指摘她的日记内容是道听途说,有“三宗罪”。
批评者认为,方方其“罪”之一,是曾经作为体制内作家协会主席的她,所写的日记却充满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暴露政府的阴暗面,是“吃饭砸锅”。例如在2月13日,方方发表“更让人心碎的是我医生朋友传来一张照片,是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手机,而他们的主人已化为灰烬”的内容,有网友要求方方公开“医生朋友传来的照片”,但方方并未公布相关图片,网民质疑她是为了批判政府而捏造假新闻。
《环球时报》英文版上周三引述“观察者”称,方方的日记“偏颇而且只暴露武汉的阴暗面,忽视当地民众的努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对于方方控诉“极左势力”对她施加网络暴力,微博评论区有网民留言讽刺道:“卖国就是独立思考,爱国就是极左?!”也有人批评“方方日记”是“蘸着武汉人的人血馒头”:“方方永远只谈社会的黑暗面,至于千千万万中国人为此做出了多少努力,她是看不到的。她当然有说话的权利,但是她以体制内高官的身份,物质和荣耀都有了,然后又砸体制的锅,简直是一鱼两吃。”
在批评者眼中,方方的“第二宗罪”是“叛国”——就是在中美两国结构性对抗的局势下,给美帝国主义输送弹药、“递刀子”。例如有内地网民直白地认为:“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西方污蔑我们,要联合起来向我们索赔天价赔偿。方方授人以柄,攻击国家,严重危害到国家利益。”
再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称,美国向中国“甩锅”,一些精英人士甚至要求向中国索赔,“让很多人联想到庚子赔款”,而方方却要在美国出书,中国人将会“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他称这本书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出版,“方方的确带来了对公众的一份刺痛”。
这种对美国人的担心并非纯为内地左派人士的担忧,也是很多普通民众的担忧。毕竟中美贸易战仍然未结束,美国政府时至今日亦借助疫情频频向中国施压。很多人担忧美国会否真的拿着“方方日记”作为证据,在国际法庭上指控中国违反《国际卫生条例》,要求中国赔偿。
方方遭到批判的第三宗“罪”是对她私德的批判。方方在1月30日的日记透露其1月29日晚间在交通封锁的情况下,利用个人关系,通过武汉市洪山区交管局,用一名肖姓辅警的私家车,将其新加坡籍侄女送至天河机场。方方因此被质疑“以权谋私”,因为当时武汉已经封城,很多武汉人想“逃离”武汉而不能,此时方方却可以动用公权力,让警官帮助她,让很多人觉得方方口是心非。
对于种种批判和争议,方方本人认为:“我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掉。”而这条微博所连结的文章结尾,似乎是方方借他人之口,承认了英文与德文版将于今年出版的事实:“译本是疫情缓解后出版社联络方方老师的,现在还在翻译中;英文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简介没有事先得到方方老师的过目和同意,方方老师已经让他们去改了。”
支持者赞武汉的“良心”
方方当然不是没有支持者。在方方的微博下有大量网民支持她,认为她的日记反映了疫情重灾区武汉社会真实的一面,“是难得讲真话的”,“方方日记”是武汉封城期间的“社会良心”。
面对这场因为自己而起的大争论,方方本人一直强调要“独立思考”—她引用了几位名人的说话来夯实自己的坚持。其中一人是前总理朱镕基,这位铁腕总理当年在上海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另一人是内地作家姜弘,这位作家曾说:“我们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肩上。”还有一人是内地学者易中天,他曾说:“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都是容不得多样的生态,只准世界上有一个声音,一种腔调。”基于此,方方直言:“无论极左骂或者极右批,都不会改变我自己看这个世界的目光,也不会动摇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不间断的左右大辩论
在内地网络上,每每发生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时,以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为中心,以及知乎、微信等不同形式的网络发声管道,常常会发生这种“左右大辩论”。
中国青年作家韩寒于2011年12月23日、24日、26日发表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一度引发互联网时代的狂欢,三篇文章中,韩寒指出了这个国家各个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阶层诉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看似永恒正义的词语诸如“自由”、“民主”在不同人理念中的鸿沟。他还花了很多篇幅来表达他对国民素质的悲观,诸如“最关键是就大部份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以及“现今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革命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急需要改革的国家。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而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准到了那个份上,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自此,“公知”正式成为中国舆论场上活跃的群体。宣传“自由、民主、人权、体制、宪政、选票、普世价值”成为当时民间舆论场的主流。随后又接连发生方舟子与崔永元在转基因问题上的论战、中医存废之争、“蛋糕论”即中国发展方向之辩,再到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接受公审时济南中院微博直播。仿佛过去七十年的历史重现一样,内地的左派和右派在网络舆论这个平台上不停“掐架”,互有胜负,直到政府“出手”。“管好互联网这个阵地”成为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曾经所谓的“舆论领袖”或者“意见领袖”作鸟兽散,韩寒开始拍电影,崔永元都开始去办电商,“公知”也在内地成为一个“贬义词”。
因此,对于一路从内地网络初期走过来的人而言,“方方日记”好似历史事件的不断重复一般,并无太多新意。
若要真的下一个结论和判断,从文体、严谨性等方面,尽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方方日记”最大的价值,是给处于疫情漩涡中的武汉人民以一份温暖(至少曾经温暖过)和一个情绪宣泄口,也给所有经历了这场重大疫情的人提了个醒,或者说敲响了警钟。这不应该只是方方的“常识”,也应是一个人的基本“常识”。
不过,局势不同,作家也不应任性—在西方阵营针对中国的舆论战逐渐加码的背景下,此时出版“方方日记”,多少有作家本人“任性”的一面,而如果“任性”的自由开始有脱离社会同理心的趋势,意味着方方存在与“知识份子”渐行渐远的危险,降级成为一个普通作家。
对方方个人来说,不能只停留在日记最后一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的洋洋自得状态中,应该有尽量不让自己卷入国际角力的防备,保持不被大国博弈当作工具的警惕。
上文刊登于第20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14日)《批判声浪涛涛不止 被绑架的“方方日记”与撕裂的舆论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