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中国史上首位“武侠小说”作家 靠听说竟翻译无数外语作品
今次为大家介绍一位于文坛大有来头,但在武学界贡献良多的习武文人。与老舍不同的是,老舍在文坛上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这次我们的主角较老舍年长一辈,五四文化运动时他是极度捍卫传统文化,大力评击新文化运动和维护文言文的健将,他所有有关武学的著作,全是以文言文书写,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林纾。
中国第一代正名“武侠小说”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卢,福建闽县人,桐城派古文家及翻译家。林琴南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但翻译家这称呼可能有争议,因为中文以外他不懂外文外语,只与懂外语的朋友合作,由朋友口译,他在以文言文记录。现在很多著外国文学,均是由他最先引入中国,例如《双城记》作者狄更斯,他最早在华流传作品为林纾所译《肉块余生记》,又小仲马《茶花女》亦为其所译,总观其一生共译小说超过213部。文坛上他不反对白话,但反对尽废古文,他写过白话诗,但其翻译和小说著作,均主要为文言文作品。
翻译以外,林纾亦是著名小说家,中国最早标明“武侠小说”者,即为其开创。清末民初,武侠小说日渐流行,林纾于1913年曾撰《剑腥录》(后来易名《京华碧血录》),故事讲述一位好习武的读书人,擅用他的剑技惩恶。据学者马幼垣考证,当时众多小说期刊所收作品,具有武侠小说性质者,均归为“义侠”、“侠情”、“勇义”、“技击”、“武事”等名目;而最早于书中标明“武侠小说”这名目,则为林纾在1915年12月《小说大观》第三期发表短篇小说《傅眉史》,开启中国小说以“武侠”为一目录之始。
及后他另一作品《巾帼阳秋》(1917),男主角阿良也是能文能武,故事暗讽民国初年政治,而故事中主角亦会以飞镖和点穴功对付恶霸。而林纾后期作品《荆生》,借一位捍卫传统中国伦理的侠士教训一个满口讲新文化价值的角色“田其美”,更为后人指他借武侠小说来攻击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五四时期保守派健将。
文武双全曾习宗鹤拳
文学翻译和创作以外,林纾亦身体力行习武多年。据林纾朋友胡孟玺《林琴南轶事》“先生早岁在乡,日必习武一小时。”而林纾福建同乡,同盟会林之夏的回忆文章中,亦说到亲眼多次见到林纾平时在庭院里练拳。林纾在他撰的《技击余闻》中,亦曾提及他向某些闽中拳师请教的事迹。
例如他曾向福清茶山人,方世培请教他所创的南拳拳种“宗鹤拳”(又名《纵鹤拳》),据林纾所载这拳法“法曰纵鹤,运气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气,透双拳而出,出时作吼声,久久则并声而无之,但闻鼻息出入。手(法)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时,中者如中恶,而身已飞越寻丈之外。”(见《技击余闻》)由于林纾有习武背景,所以影响他创作的武侠小说,极多主角是亦文亦武书生,看来是他以此来自我投射!
上段曾提及的《技击余闻》,是林纾记录江浙闽粤沿海及台湾拳师轶闻琐事的笔记,笔者自述是关于“技击”(武林、武术)专题的古文笔记小说集,是现存清末民初重要地方武术史文献。这书最初于1913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当中有七篇涉及京陕齐鲁中原一带武林琐事,更有西方“技击”传闻转载。书中所记四十余篇的故事,内容涉及武者施展外功、内功、硬功、轻功、气劲、拳术、剑术、枪术和点穴的技艺故事。
林纾虽然精研武学,但很奇怪的教导儿子尚文轻武。从他给儿子的书信中,他经常叮嘱儿子保重自己身体较要,只要做好学问,千万不要做跑跑跳跳的体操练习。若果林纾肯尽心将其武学倾囊相授予儿子,相信中国会再多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师。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