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香港发展史︰从“北拳南传”到“吴陈比武”至“擂台夺标”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太极拳作为一门北派内家拳,却在香港的影响力同样无远弗届。只要往公园走走,随时都能够看到一帮人在演习太极拳。不用任何严谨的统计数据,全港参与太极拳的人数肯定在十万以上。

太极拳可以在南方一隅取得如此成就,既有历史因素,亦与它的技术特征有关。今天【武备志】就尝试以手头上的资料,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太极拳在香港的发展历史。

清末京师成名 民初北拳南传

要了解太极拳南传的历程,首先要清楚太极拳在民国武术界的崇高位置。

早在清末年间,太极宗师杨露禅(1799-1872,杨式太极祖师,有“杨无敌”的美誉)就凭一手精湛拳技名动京师。除了民间武者之外,很多皇亲贵族都拜入了他门下,致使太极拳一直在名流士绅当中享负盛誉。

辛亥革命后,虽然清政府遭到瓦解,但不少清室遗老依然在新政府身居要职。前清举人、清史馆纂修陈微明(1881—1958)便在1925年广集各派太极拳名家,于上海成立致柔拳社,进一步向社会大众宣扬太极拳的好处。久而久之,全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太极拳的研习组织,太极拳也就顺利成章当上了中国武术的“文化代表”。

在这般氛围底下,连素以南拳为尊的广东地区,都牵起了学习太极拳的风潮。不少太极名家获邀南下授拳,“五虎下江南”之一的傅振嵩,便在1929年来到两广国术馆,教授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各种内家拳术。而杨露禅的嫡系传人杨澄甫、吴式太极第二代宗师吴鉴泉(1870-1942)等,亦先后抵达广州传艺。

结果,这批宗师不仅成功把太极拳传到南方,还将之带到了尚为英属地区的香港。

轰动一时“吴陈比武” 太极遇上白鹤派

1937年,吴鉴泉长子吴公仪(1898-1994)在轩尼诗道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开吴式太极拳在香港传播的先河。及后因为香港沦陷,吴公仪曾一度回到上海,最终在1948年返抵香港复社。

1954年,澳门发生了著名的“吴陈比武”,由吴公仪对白鹤派的陈克夫。虽然比武赛果为“不胜、不负、不和”,但却丝毫无损吴式太极拳的名声。香港以至东亚各地的武术团体,纷纷来函邀请吴公仪前往授拳。吴公仪遂吩咐长子吴大揆于九龙开设分社,但从学者实在太多,港九两个会址皆不敷应用。故吴公仪于1956年再购入两个相连单位,作为香港鉴泉太极拳总社的新址,原先的会址则改为分社,由吴公仪之女吴雁霞及其夫婿郭少炯主持。

至于太极拳另一支大宗杨派,亦同样在抗战前后扎根香港。早在1930年代,杨澄甫之徒董英杰(1897—1961,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便由他编撰)就率先南下香港。其后为了躲避战祸,他去到澳门并在当地成立了董英杰太极健身院。战后,董英杰重回香港,与长子董虎岭一起重振太极健身院,更开创了一套名为“董氏太极快拳”的新型套路。董英杰逝世后,太极健身院由其女董茉莉接手,而董虎岭则于美国夏威夷设立分馆。

另一位来到香港的杨式太极宗师,是杨澄甫的长子杨守中(1910-1985)。他在1949年携眷移居香港,最初在元朗教拳,后来转到湾仔骆克道设馆授徒。杨守中为人低调,一直维持小班教学,所以学费高昂,动辄不少于六百八十元,但学生中不乏社会贤达,例如永隆银行董事长。

梁劲予肖像,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GeiuXZ

除了杨守中外,广东台山人梁劲予(1907—2003)亦是在港普及太极拳的一大功臣。他从学于陈微明,也曾得过杨澄甫指点。1938年,梁劲予迁居澳门,设立环中太极拳社,到1948年再移居香港。他在中环永吉街开办医馆,并成立香港环中太极拳社,学生无数。

搏击太极与养生太极

当然,太极拳能够在香港再现风彩,一班南来的宗师固然功不可没,但太极拳本身的技术价值亦不容忽视。

+1

1957年,吴式太极传人郑天熊(其叔父郑荣光便是吴公仪的弟子)赴台湾参加国术擂台赛,击败了当地的中量级冠军余文通。此后近二十年间,郑荣光不断派遗弟子参加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各地的武术擂台赛,屡屡取得优异成绩。1980年4月,郑天熊率团代表香港参加了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武术擂台邀请赛,并获得超重量级冠军及中量乙级冠军。

至于现时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太极养生班,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展起来。大概在1970年代,郑荣光一个弟子冼孟豪在一所小学任教兼管校务,公余时则在北角开班,因与康体署人员认识,所以建议开设清晨太极班和太极师资班。

1975年,香港太极学会与教育司署康乐体育部正式合作,开设清晨太极班及太极师资班,以收费低廉、年龄不限作为普及原则,结果大受欢迎。初时一班只有三四十个学员,后来增至六十人,超出六十人的班更设有助教。授课地点也由市区不断向外扩展至离岛和新界,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繁华景象。

主要参考资料:麦劲生。2016年。《止戈为武:中华武术在香江》。香港:三联。

武图App2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