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杂谈.扎马|马步过低只会磨损膝盖 静中求动才是扎马关键
传统武术,尤其是中国武术,特别讲求马步的锻炼。几乎每个流派的技术,都是由一个特定的马步展开。期后受影视作品渲染,许多人都以为必须蹲得愈低、愈久,才能锻炼出马步的功夫。但其实过低的马步,只会为习者带来损害。而马步的意义也不在于长短,更重要是身体的力量能够上下贯穿,让日后的每招每式,都能发挥出应有的质量。
文章作者:貍奴
【武备志】编辑团队校对
延伸阅读
国术杂谈.内家拳|勉强放松只会更加紧张 松紧平衡才是生劲之道
国术杂谈.形意拳|崩拳要点并非直来直往 重心运用才是力量所在
如何解释“力由地起”?
当问及马步的具体功能时,“力由地起”这个拢统说法,至今依然是常见的答案。广义来讲,它的基本原则固然没错,但如何深化演绎却往往出现偏差。若果简单认为,只要马步够稳,出拳的力量自然会结实。那显然地是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马步本身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不论是南方的四平马、拑羊马,还是内家拳的浑元桩、三体桩等,只要有人往缺少重心脚的方向用力一推,除非双方事先套好招,否则即便是经验再老到的师傅,都很容易被推离重心。
相较之下,一般的搏击架甚至站立步,更容易在外力的推撞下保持平衡。因为它们容许了移动的可能,习者可以透过调整身体,来维持重心。而静态的马步,却只能停留在同一个位置。就算有转马的技巧,变动的方式也相当有限。
简言之,以马步来追求身架的稳定性,从来都是缘木求鱼。而马步这种固定的锻炼方式,亦不能直接过渡到互动的搏击情况。它的真正意涵,应当是跟套路相类似,主要在于提升习者的身体能力,好让他们之后再透过相应的训练,完成搏击练习的转化。这个过程,笔者认为就是传统武术常言的“静中求动”。
高低适宜 勿损膝盖
所谓“静中求动”,是指在保持外形固定的同时,习者要明确感受到下肢的力量,能够传递至上半身,如同金字塔般撑起整个人。要做到这点,大腿固然是关键之一,但却不能坐得过低及过久,将所有力量全盘往下沉。
事实上,膝关节及踝关节的生理设计,只能负责力量的传递。不可过份受力之余,亦不能多作扭动。但许多传统武术习者在坐马或练习套路时,却将膝盖坐得太低,令膝尖超过脚尖,造成劳损。某些人亦会将尾椎坐低于膝盖,让膝盖承受过大压力。
要真正做到力量上下贯穿,首先就要戒除上述的坏习惯,确保膝尖不过脚尖、尾椎不过膝盖。如果大腿肌肉未能适应负重,便索性坐高少许,不要为了磨炼大腿肌力,而犠牲整个马步的工整。
全身配合 上下贯穿
当调校好双脚的角度后,就要在其他部位逐一功夫。当然,不同类型的马步,标准自然不一。每个流派和师傅的侧重点亦各不相同。但某些基本的原则,笔者认为还是相通的。例如臀部不能外蹶,要往内收敛,使尾椎垂直。腰部同样要挺直,但不能僵直,要有一种拉伸挺拔的张力。肩胛骨要有夹脊之意,令到肋骨微微张开,却又未到挺胸的状态。头要往上领起,令颈椎与尾椎能够形成杠杆,将下肢的力量贯穿而上。
当做好上述的要求之后,整个马步就不再是单纯的固定状态,亦不是一味向下沉。而是有一种向上支撑的动感,仿佛两腿所负担的重量,是不断往上身传递。只要自己稍不专注,整个架构好像就会全盘坍塌。这份特殊的感觉,某程上即是所谓的“整劲”。其实整劲并非内家拳的专利,只要力量能够上下相连,便已经符合整劲的内涵。以下这条由意拳伍智恒师傅示范的站桩片段,虽然其锻炼内容未必与他人相通,但却颇为扼要地阐明上述有关马步的各项要点,值得大家参考:
有了整劲的基础后,再持续坐马锻炼,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习者的身体质素。当然,正如上面所述,马步终究只是一种静态锻炼,跟互动的搏击练习依然存在极大距离。故此单纯有了马步的整劲并不足够,还要学习各种发力方式,继而在搏击中运用出来。
马步锻炼在搏击方面的好处在于,习者能够更加熟习身体各处力量的运用。比起直接由发力入手,可以更容易发挥出身体的质量,减少肌力损耗。日后过渡到搏击训练时,便能事半功倍。笔者个人认为,这点亦是传统武术在当下的搏击运动中,应当深化发展的一项优势。此处待日后有更确切的感受以后,会跟大家再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