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陈凯迪|由搏击运动员生涯体悟内家拳 传统武术的现代解读
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近年经常成为网络热话。有人认为传统武术已经落伍失真,有人则坚持传统武术尚未褪色,只是该用于防身自卫而非擂台搏击。前香港泰拳及拳击代表陈凯迪,却走出了第三条路。他吸纳了传统武术的技理,并融会到现代搏击的训练体系。
他强调,自己并不是甚么国术门派的传承者,这套方法亦已经被许多运动员应用过。他只是将之较为系统地点明出来,而个中的理解,则确实与他接触过的传统武术有关。
延伸阅读
【国术杂谈.丹田】内家拳法永恒课题 其实做好细节便能气沉丹田
国术杂谈.形意拳|崩拳要点并非直来直往 重心运用才是力量所在
泰拳 拳击 内家拳
陈凯迪乃“坤青武泰”创办人徐家杰的学生,他最初研习泰拳,后来转战拳击。此前他便接触过咏春及空手道,而在学习泰拳期间,他亦同步练习吴家太极拳。这种跨领域的锻炼体验,让他意识到现代搏击技中所蕴含的传统武术原理。例如他在泰国与当地职业拳手一同训练时,就见到他们不会一开始就做大动作,而是放松身体,以舒展的形式踢腿,然后才慢慢加强力度。这种特别的训练方式,与一般人对泰拳的印象大相径庭,却跟太极拳的要求不谋而合。他由此观察到,传统内家拳的技理,或许可以针对性地提高拳手的击打质量。
之后他逐步整理自己的观点,并透过寻师访友以及阅读前人的著作来验明所学。其中一本对他影响最深的书,就是由徐皓峰笔录、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书内有关形意拳法的详尽描写,进一步深化了陈凯迪对内家拳理的解构。而书中各种具体的比喻,亦对他甚有启发。现在他跟学生及师兄弟交流时,也会运用这类型的比喻。待他们有了基本的概念后,再进而讲授核心的原理。
虽然陈凯迪受到传统武术不小的助益,但他坦言自己并非不代表任何一个传统武术流派,也不是传统武术的继承者。正如前面提到,他只是将本身已经蕴含在现代搏击中的传统武术技理重新提炼出来。事实上,许多搏击运动员都可以自行发挥出这些技理,只是无意识地去做。而他就是想特别抽出这些面向,让运动员可以有意识地训练。
而这套方法的核心,陈凯迪将之总结为三点:重心、张力以及杠杆。
重心 张力 杠杆
陈凯迪从内家拳理所整合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重心”。这个重心并非单指平衡,或者出拳时身体要保持的姿势。而是整个人的质量,即是体重。
当我们练习打击技时,很容易会因为过度紧张,以及急于打击前面的对手,而只用上部份关节的力量。故此陈凯迪则认为,恰当的做法应当是先放松身体,释出身体本身的重量,再透过地面的反弹作用,完整地砸向对手。
至于张力,则是力量的双向作用,或者传统武术所言的“争力”。简单来讲,要令肢体的打击有力,就必须兼顾收束。以最基本的刺拳和直拳为例,当我向前击打时,身体不能过份靠前,也不能急于实穿前方。反而应该将身体的重心靠后,与手部的动作形成张力。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打击的循环,方便拳手再出拳并减少体力消耗,同时亦能确保重心不失,将整个人的重量击向对手。他认为,形意拳中的劈拳,其实就是锻炼这种身体上下的张力:
最后,杠杆是指身体的借力作用。他以射箭为例,指出射箭时便是要借助身体的张力,以及部份地面的力量去帮助拉弓。将这种原理应用到打击技,便是像撬起地球一般,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击出身体的质量。若果进入到近距离,则直接利用对方的重心互动去做。
可以见到,这三个重点互有重叠,并相辅相成。陈凯迪解释,将三者分开表述纯粹是为了学者容易理解。实际上,如果重心要处理好,便离不开张力及杠杆的作用,三者共同构成循环整劲。博击时再以之作用于对手,形成重心纠缠分出胜负。
结语
上述这些独特的见解,未必人人认同。但陈凯迪身边的同门,确实在吸纳了上述的技巧之后,在国际赛事中取得相当优异的成绩。或许这亦是对传统武术界的一点启示:传统的技理并非无用,关键是你要实践、提炼,而非一成不变,继续坚持旧有的形式。
现代搏击从传统武术而来,那么传统武术又是否能够从现代搏击中回溯自我的价值?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所有习武者深思。
【不论是哪家的太极拳,都有八法之劲,不晓得是否能够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