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子烧的诞生 源于“神圣的米”和“污秽的肉”
玉子烧、卵烧、だし卷き卵(蛋卷)指的都是它,有着秋天白杨树的金黄色泽,看起来是那么柔软、香甜,却时常被视为配角,瑟缩在便当或定食的角落,直到放冷了失去本来的光泽和弹性。说着说着,总觉得它像金庸笔下的小昭,在主角身边甘愿做小小侍女,从不计较地位。日本人都好奇问:“为什么会挑玉子烧来说,它只是很平凡的食物。”但我相信,每个配角都有不简单的故事,而玉子烧的故事就要从稻米开始说起。
摄影:曾梓洋、叶璋时
一切从稻米说起
稻米在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 – 公元300年)出现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公元675年,天武天皇3年颁布《禁止杀生肉食之诏》,在4月至9月的水稻生长期,百姓被禁止吃牛、马、犬、猴和鸡五种禽畜。牛、马是农耕用的役畜,犬只负责护卫居所,猴子是人类近亲,所以也不能宰杀,而鸡则是神圣的“报时鸟”,鸡肉和蛋都不可公开食用。古时日本人相信吃肉会导致水稻失收,甚至带来干旱水灾,为了确保稻米,牺牲吃肉。虽然鹿和野猪都可合法食用,但忌惮肉食的心理却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当时的日本甚至有“神圣的米”和“污秽的肉”的价值观,以致及后一千年都把肉类排除在饮食习惯之外。要摄取动物性蛋白质,会以鱼类代替肉类。在江户时代之前的史料,还没有吃鸡蛋的记载。
江户时代鸡蛋身价高
踏入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在1542年初次登陆日本,往后葡萄牙传教士把鸡蛋做的蜂蜜蛋糕和蛋球饼带到日本,让日本人接触到鸡蛋做的食物。而最早出现以鸡蛋做料理的官方记载是在江户时代(1603 – 1867年)的一道“绵绵蛋泡”,做法大概是在鸡蛋液加入砂糖,然后倒入酱油和清汤里煮数十秒,鸡蛋煮得鼓胀蓬松。
据说江户时代已经发明了方形煎蛋锅具 ,当时京都的食店会提供加入高汤的玉子烧,但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也有另一个说法,指明治时期禁肉令解除后,玉子烧才正式在京都诞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鸡蛋在古代售价高昂,不是人人吃得起,直至20世纪,玉子烧才真正走入平民日常饮食中。
关东关西做法迥异
玉子烧主要辅料是鲣鱼高汤、味醂、砂糖和酱油,也会下少许盐提味。不过,关东(东京、茨城等县)与关西地区(大阪、京都等县)在制作玉子烧的方式也有差异。关东玉子烧的酱油和糖会下得比较重,煎出来较焦,口味较甜;关西风玉子烧则视鲣鱼汤为主角,酱油和糖可有可无,质感松软带湿,鲣鱼汤的鲜味非常突出,口味带咸。
玉子烧大部分时间都是配角,在便当或定食充撑场面,不过也有不少独当一面的机会。它“担正”做主角的时候,配角便由萝卜蓉顶上。我们知道萝卜蓉可以伴天妇罗和烧鱼吃,其实它还是最传统的玉子烧配菜,在萝卜蓉淋少许酱油,和玉子烧一块儿吃,味道挺搭。
关于萝卜蓉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古时葡萄牙人把蜂蜜蛋糕带来日本,日本人一试爱上,也研究出不需烤焗的蜂蜜蛋糕。然而学识做法是一回事,他们却学不懂食法,竟然拌酱油和萝卜蓉同吃,非常怪诞。由此推测玉子烧与萝卜蓉的配对,可能只是他们无论吃什么都加萝卜蓉而已。
厨师的高汤玉子烧
关东玉子烧的酱油和糖会下得比较重,较焦较甜;关西玉子烧则视鲣鱼汤为主角,酱油和糖可有可无,松软带湿和带咸。
后藤正行,帝苑酒店日本餐厅稻菊的行政总厨,当我请教他有关玉子烧技巧和文化时,好比问一个米芝莲3星厨师煎荷包蛋心得,后藤师傅表示基本得不知怎样说起。“玉子烧在日本料理就是一道人人都会煮的家常料理,很多时候都只是配角。”
即使只是配角,但要精益求精,煎一碟完美的玉子烧,还是包含许多窍妙。首先,鲣鱼高汤不得马虎,煮一大锅鲜甜的鲣鱼高汤几乎是每天例行准备工夫。鸡蛋品质也要讲究,用指定的日本鸡蛋,蛋味够浓郁。煎蛋锅具除了要用方形的,还会用上镀锡的铜锅,传热快而火力均匀。见师傅落一勺蛋浆,然后倾侧烧锅,让蛋汁均匀滑满烧锅,鸡蛋到7分熟便轻轻抛镬,把它折叠起来。煎第二层蛋要先以筷子撑起第一层蛋,让蛋汁流到底部,重复抛镬、折叠、加蛋汁的动作,直到煎好第8层。师傅提醒:“关西风玉子烧的汤汁较多,煎起来软趴趴,用筷子的时候必须小心,别戳破鸡蛋。”
家庭风丁香鱼玉子烧
日本人和泉素行10年前来到香港定居,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目前担任主持、艺人等工作,还开设了Facebook专页“我は何しに香港へ?(点解我来到香港?)”向日本人介绍香港特有景点,同时在YouTube频道推广日本文化。玉子烧对他而言,是一星期两次、由太太预备的便当配菜,见到也不会特别兴奋,毕竟早已是老朋友。
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做玉子烧,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配方。和泉太太的配方传承自母亲,在鸡蛋中混合了几匙丁香鱼和鹿尾菜,分别取其鲜甜和爽脆口感,玉子烧足有8层厚,不够厚就不算是玉子烧了。
妈妈的玉子烧配方来到和泉太太手上,又变成另一个配方了。一般用鲣鱼熬汤做玉子烧,这位在职太太实在花不起这样的心思和时间,只用调味粉代替高汤;鹿尾菜要预早浸泡,有时工作太忙便索性省去。和泉先生虽是关西人,口味却非常“关东风”,喜欢多放点糖,管他什么关东、关西风。“ 好味道!”和泉先生边吃边说,双眼发光,竖起大拇指。“又不是第一次吃太太做的玉子烧,有什么好惊叹呢?”记者好奇问,“因为之前都只用即食乌冬的调味汤粉,今次用昆布粉很鲜甜!”家常菜只要用心做,家人自会吃到当中的妙处。
每一件小事
拜访过和泉夫妇与后藤师傅,两家的玉子烧都卷了8层厚,他们却依然认为玉子烧没什么好讨论。他们怎么不觉得煎8层蛋是一回事呢?专属的煎锅只煎玉子烧,如此煞有介事,他们怎么会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突然想起在和泉家摄影其中一幕,和泉太太拿出一大堆筷子座让摄影师挑选,看着一对对精致的筷子座,总算明白了原委:当吃鸡蛋这件小事被重视,日本人便做出玉子烧;当每一件小事都被重视,日本人就忘了玉子烧是一回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