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真能“搞活”香港经济? 政府内部有“异见”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13日)在网志称要在短期内与业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据悉一切属初步构思阶段,有指若属短期模式,可参考“开心香港”的市集安排。不过,政府内部不乏“异见”质疑夜市对提振经济的成效?会否进一步打击食肆市道?
陈茂波在网志中指,虽然访港旅客数字正在快速恢复,但仍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旅发局调查显示,内地旅客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以购物作为主要来港目的的比例,较疫情前有所下降。然而,新的模式、新的转变也带来新的机遇。不少旅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群体,他们来港旅游的目的更多为参与文化、艺术和展览活动,或者观赏大型演唱会等。
首要确定夜市“内容” 避免抢客
旅客消费模式转变,加上港人疫后北上消费成风,到底怎样的夜市最有效能把客人引进来又能留住本地客人呢?政府内部对夜市成效抱有疑问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首先要厘清夜市到底有甚么吸客的“内容”,是否类似内地或台湾夜市以食为主?抑或是贩售特色货品或手作产品,抑或食与买的结合?又如何与能市面上现有的选择有所不同,以免倒过来与市场争生意,抑或夜市还有其他独特性,足够成功吸引市民和旅客入场“做大个饼”呢?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食业的经营。业界指疫心情后,随著港人北上消费及减少夜生活,食肆晚市生意大跌三成,夜市如何能达至搞活消费但不抢走食肆生意,大家一同得益?而经营夜市的成本料必低于一般有固定舖位的食肆低,若夜市进一步抢去食肆生意,又应如何处理?
若属短期措施可参考“开心香港”市集
若“夜市”是短期刺激经济措施,预料可参考类似之前“开心香港”的市集活动,在指定地点、有特定主题如华夏美食,现场有表演和儿童游戏区。至于贩售食物也是以较简单的方法制作。
但夜市的选址可能较困难。“开心香港”市集先后于会展、沙田公园露天剧场、观塘海滨“VESSEL发现号”举行,皆属有“人气”也有交通配套的地点,但上述地点又是否能长期举办夜市呢?
若是其他选址,如位置偏远,可能要涉及特别交通运输安排,吸引力可能折扣。但若太近民居,可能带来其他问题,以过去旺角行人专区为例,因人流聚集,对附近居民生活带来噪音等滋扰,短期夜市,相信居民还可以容忍,若是长期持续,居民又是否会接受?
流动小贩牌照政策何去何从?
若果是长远政策,更可能涉及部分现行政策的改变。假设夜市以食作招徕,又以内地或台湾的夜市为蓝本,可能要提供更多现煮现买的熟食,此举涉及到流动小贩牌照政策的更迭。
本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在一般情况下不再签发新的流动小贩牌照,目的正为逐步淘汰流动小贩,若属长远政策,那么又应否重推牌照呢?
夜市的“内容”也将决定要参与的政府部门,初步相信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事务局、环境局与辖下的食物环境卫生署、警方和运输及物流局,甚至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和发展局也要牵涉其中。如此规模跨部门协作,又是否需要由司长或副司长级别作统筹领导?
还有,是夜市到底是一项旅游策略抑或是经济发展政策?因为,政策的定位不止关系到负责的政策局,可能令政策内容有差异,政府高层有必要先思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