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重发小贩市集牌照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竟然完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小贩市集发牌制度。政府目前的小贩政策是“消灭小贩”,前巿政局自九十年代初起,在一般情况下已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 ,小贩牌照随持牌老小贩的离世慢慢消失。

近日一名94岁持牌女小贩在长沙湾摆卖炒栗子期间,因如厕把栗子车交予非持牌的亲友暂时看管,遭食环署人员指无牌摆卖,作出检控,并没收栗子车。食环署负责“街市及小贩管理”的员工开支每年达23亿。其实用这23亿发展小贩市集,重发小贩牌照,才是正道。

小贩市集是亚洲地区的特色。一个没有小贩市集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未能接地气的城市。香港湾仔北角沿海的维港海滨长廊,改建得美轮美奂,但是没有小贩市集,根本没有人气和活力,所以重发小贩市集牌是当务之急。

看看亚洲哪一个城市没有健全的小贩市集政策?唯独香港目前的政策是让小贩行业慢慢死去。一位档主离世,便意味着一个档口消失。上环文华里印章一条街里面有很多印章工艺大师,但是政府这种“消灭市集”做法令它慢慢变得凋零。摩罗庙街、荷李活道的市集,中环的石板街、嘉咸街也有很多传统市集,也慢慢地自然消失。

政府需要处理市集问题,那么是食环署负责?环境局负责?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负责?还是政务司负责?市集政策理应是由食环署负责,但食环署署长杨碧筠有被要求去负责判定小贩牌照吗?

食环署小贩管理主任的起薪点是$21,875 ,纪律部队消防员的起薪点是$23,625 ,两者薪酬相约,这情况合理吗?那位卖炒栗子的94岁有牌小贩,竟然动用六名警员去处理,这样合理吗?

没有健全的小贩市集政策,香港不会是一个健全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曼谷、东京、台北、吉隆坡,这些城市都有小贩市集发牌制度,唯独香港是要把自己小贩市集特色消灭,这是正常吗?这是Happy Hong Kong吗?

小贩市集是香港的一个特色,需要活化和发展,不应该就这样让它无疾而终。上年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带领“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洗太平地,一些短期功夫需要做,但是一些长期民生工作,例如小贩市集也应该要做。最近提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办假日食物市集,但那是短期性的,不是恒常发牌制度。

为什么食环署不去研究如何发小贩牌照?食物车为什么失败? 18区应该每一区因地制宜,发展本身的特色,例如中西区有很多主题性的市集,文华里的印章一条街、荷李活道、摩罗庙街的古玩店和画廊;深水埗有电器旧产品,二手市场;油尖旺区的美食夜市……18区应该有分类。60年代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小贩政策,分类细致,有锁匙匠、修鞋匠、各式各样的干货湿货,分得十分仔细。香港政府应该先研究一下香港小贩运作的情况,由高层次角度观察目前小贩市集发展的问题,从而订出一系列的政策方案,让下面的部门去执行和发展。立法会议员和各政党也应关注小贩市集。

小贩市集是香港重要的传统旅游资源,不应放弃。但政府似乎处理小贩也像对待霓虹光管一样,用法例把它管死和消灭。消灭小贩市集等于消灭香港。这个消灭香港行动其实在20年前已经开始。香港为什么会败于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把小贩活化,变成文化遗产,香港却痛恨自身的文化遗产,霓虹光管、小贩、传统茶楼、海鲜画舫、古宅老树,都一一被政府政策所消灭,取而代之是大型冷气商场和超级豪宅。商场里又售卖相同的欧美名牌,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失去了文化自主、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这才是香港目前最核心的文化问题。若这个核心文化价值观问题不改变、不修正,香港未来很难变成Happy Hong Kong。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